(共22张PPT)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核心素养
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情境模拟
《鸿门宴》中,我们曾经介绍过,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自己惨败的原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将自己的惨败归结于天命。而我们今天要来一起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看看他认为个人的成败、历史的兴衰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文史知识
1.《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2.伶人
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
文史知识
3.伶人节
农历三月十八日,是老郎庙会日,又称伶人节。老郎,就是唐明皇李隆基,相传是他在宫内的梨园首创戏曲演员科班。所以戏曲演员称自己为梨园子弟,称唐明皇是梨园祖师。别看他皇帝当得稀松平常,但却文雅风流,能作曲,会乐器,善表演,做梨园祖师还真是当之无愧。
4.伶人干政
庄宗喜欢打猎。一次去中牟县打猎时,庄宗的马践踏了百姓种的田地。中牟的县令非常急切地挡住了庄宗的坐骑,向庄宗进谏,为百姓请求不要践踏庄稼,庄宗很生气,呵斥县令让他走开,想要马上杀了他。乐工敬新磨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就率领乐工们跑着去追赶县令,把他捉拿到庄宗的马前,责备他说:“你当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皇上喜欢打猎吗?为什么还要让老百姓种庄稼来交纳赋税呢?为什么不使你的百姓饿着肚子交出这块土地,来供我们的皇帝纵情打猎呢?你犯的罪该判死刑!”于是上前请庄宗赶快行刑,众乐工也随之共同附和。庄宗大笑,县令因此得以免罪而离去。
文体解说
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
自主预学
自由朗读,思考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自主预学
1、上面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提示】主要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为父报仇成功,而后亡国亡身的事情。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
【追问】依据是什么?
【提示】对晋王临终前赐矢的语言描写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晋王将终,临终遗言,忧愤满怀,寄望于子。】
其,语气副词,表祈使,绘声绘色,很急促,很斩截,追溯以往的恨事,激励复仇的决心,如闻切齿之声,如见怒目之状。
提问:中国古代的武器种类繁多,为何单单要赐“矢”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何为“矢”。所谓的“矢”即“箭”,与之有关的成语——“有的放矢”。“箭”这种武器先瞄准定向,一旦射出便不会改变,更不会回头。因此才会有成语“矢志不渝”。
自主预学
2.“可谓壮哉”“何其衰也”抒发强烈的情感。抒情
——可谓壮哉!(上升)架机起飞,直指长空;
——何其衰也!(下降)高山坠石,一落千丈。
庄宗得天下之盛
受
藏——
晋王将终
请
盛——
出兵前
负
——
征战中
还
——
凯旋后
自主预学
3、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哪些地方、哪些细节读出了庄宗之衰?
【预设回答】
庄宗失天下之衰
“仓皇东出”——惊慌失措;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无处逃避;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泪流满面,悲痛不已
里外勾结——众叛亲离——走投无路
失魂落魄、狼狈不堪的丧家之犬
·朗读指导
慢—快—慢
合作共学
1.本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二字展开论述的?
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盛”“衰”二字贯串始终,全文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深入的对比论述。从提出论点到列举论据,从论证过程到推出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的感慨或议论,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展开对比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合作共学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可以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合作共学
3.文章的文与题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案: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亡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点津导学
1.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否可以改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答案:不可以。因为原句是个反问句,采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强调了“人事”的作用,而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比陈述句语气、力度更为强烈。
点津导学
2.本文语言气势旺盛,抑扬顿挫,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炼。试从句式运用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议论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关键处,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点津导学
3.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
“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评测诊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吾遗恨也
(3)苍皇东出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何其衰也
(6)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推究(2)遗憾(3)急急忙忙的样子
(4)你的(5)多么(6)抑,或者;本,推究
评测诊学
2.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
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2)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
。
今义:连接分句,表示经过比较决定取舍。
(3)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
。
今义:介词,引出另一个话题。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
。
今义:①人情事理;②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1)官名,这里泛指属官。2)这里是“和他”的意思。
(3)相当于“以至于”。(4)人的原因,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资料连接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点津导学
3.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请其矢,盛以锦囊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而告以成功
(7)还矢先王
(8)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9)梁,吾仇也
(10)此三者,吾遗恨也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点津导学
(1)介词结构后置句,“以锦囊”作“盛”的状语
(2)介词结构后置句,“以组”作“系”的状语
(3)介词结构后置句,“于忽微”作“积”的状语
(4)介词结构后置句,“于庙”作“藏”的状语
(5)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6)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7)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8)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9)判断句
(10)判断句
(11)判断句
点津导学
本文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
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
《〈伶官传〉序》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在于“人事”的道理,目的是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