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伶官传序》导学单
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二、题目解说
本文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伶官传〉序》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在于“人事”的道理,目的是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三、文体介绍
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
四、资料链接
文史知识
1.《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2.伶人
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
3.伶人节
农历三月十八日,是老郎庙会日,又称伶人节。老郎,就是唐明皇李隆基,相传是他在宫内的梨园首创戏曲演员科班。所以戏曲演员称自己为梨园子弟,称唐明皇是梨园祖师。别看他皇帝当得稀松平常,但却文雅风流,能作曲,会乐器,善表演,做梨园祖师还真是当之无愧。
4.伶人干政
庄宗喜欢打猎。一次去中牟县打猎时,庄宗的马践踏了百姓种的田地。中牟的县令非常急切地挡住了庄宗的坐骑,向庄宗进谏,为百姓请求不要践踏庄稼,庄宗很生气,呵斥县令让他走开,想要马上杀了他。乐工敬新磨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就率领乐工们跑着去追赶县令,把他捉拿到庄宗的马前,责备他说:“你当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皇上喜欢打猎吗?为什么还要让老百姓种庄稼来交纳赋税呢?为什么不使你的百姓饿着肚子交出这块土地,来供我们的皇帝纵情打猎呢?你犯的罪该判死刑!”于是上前请庄宗赶快行刑,众乐工也随之共同附和。庄宗大笑,县令因此得以免罪而离去。
(任务二)
一、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吾遗恨也
(3)苍皇东出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何其衰也
(6)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2)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
今义:连接分句,表示经过比较决定取舍。
(3)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
今义:介词,引出另一个话题。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
今义:①人情事理;②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负而前驱: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函梁君臣之首:
4.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请其矢,盛以锦囊: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而告以成功:
(7)还矢先王:
(8)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9)梁,吾仇也:
(10)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判断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二、小组互帮,交流展示。
研读探讨
1.本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二字展开论述的?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3.文章的文与题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品读赏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否可以改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2.本文语言气势旺盛,抑扬顿挫,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炼。试从句式运用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三、整体研讨
一、自由朗读全文,在前面段落之间逻辑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来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有没有改变?
【教师提示】文中议论性的观点有好几个,大家可以先画下来,但到底哪一个才是中心论点呢?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全文都是围绕这一句话而展开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的。
二、作为议论文,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了,但是在分析文章中心论点时我们发现了几个问题,也是同学们在预习时提出次数最多的问题:
1、从中心论点上来看,文章不写“失天下”过程中体现出的“人事”,如“满招损”、“逸豫”,却用繁笔写庄宗结局的悲惨。
2、从标题与内容的关系来看,虽然文章的标题是《伶官传序》,但却只两次提到伶官,且只是一笔带过。
【提示】这样选材和安排详略,有什么深层的用意,从文章内容与写作目的角度思考。
巩固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属官
B.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的原因,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偏激的情绪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微小的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负而前驱
B.一夫夜呼
C.苍皇东出
D.函梁君臣之首
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指代对象相同的两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B.可以知之矣
C.及凯旋而纳之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E.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报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庄宗把父亲交给他的三支箭“藏之于庙”,作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智用之人,会为自己溺爱的东西所害,
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3)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盛衰之理,
,
!
(2)《书》曰:“满招损,
。”
(3)忧劳可以兴国,
。
(4)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丝编的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壮:雄壮
C.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D.逸豫可以亡身
身:身体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抑本其成败之迹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9.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0.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译文: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乱了的人便四方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译文:乃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文: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11.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
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
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
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
1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宗得天下之时,意气昂扬,威武雄壮;失天下之时,痛哭流涕,衰败凄惨。
B.庄宗得天下在于他忧虑辛劳,失天下在于他安逸享乐。
C.作者认为成败得失,在于人事。
D.庄宗得到天下后,骄横傲慢,不求进取,失败是自然的道理。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廖氏文集》序
欧阳修
自孔子没而周衰,接乎战国,秦遂禁书,六经于是中绝。汉兴,盖久而后出,其散乱磨灭,既失其传,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如《河图》《洛书》,怪妄之尤甚者。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伪说之乱经也,屡为说以黜之。而学者溺其久习之传,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欲夺众人之所信,徒自守而世莫之从也。
余以谓自孔子殁,至今二千岁之间,有一欧阳修者为是说矣。又二千岁,焉知无一人焉,与修同其说也?又二千岁,将复有一人焉。然则同者至于三,则后之人不待千岁而有也。同予说者既众,则众人之所溺者可胜而夺也。夫六经非一世之书,其将与天地无终极而存也,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于其间顷刻尔。是则余之有待于后者远矣,非汲汲有求于今世也。
衡山廖倚,与余游三十年。已而出其兄偁之遗文百余篇号《朱陵编》者,其论《洪范》,以为九畴圣人之法尔,非有龟书出洛之事也。余乃知不待千岁,而有与余同于今世者。始余之待于后世也,冀有因余言而同者尔,若偁者未尝闻余言,盖其意有所合焉。然则举今之世,固有不相求而同者矣,亦何待于数千岁乎!廖氏家衡山,世以能诗知名于湖南。而偁尤好古,能文章,其德行闻于乡里,一时贤士皆与之游。以其不达而早死,故不显于世。呜呼!知所待者,必有时而获;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苟有志焉,不必有求而后合。余喜与偁不相求而两得也,于是乎书。嘉祐六年四月十六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修序。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
措:放置,安放
B.屡为说以黜之
黜:罢免
C.则众人之所溺者可胜而夺也
夺:使之改变
D.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
畜:蕴蓄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在文章的开始直陈自己对儒家经典中一些非正统言论的怀疑。
B.欧阳修很明白,在当时他的意见是不会被理解的,但是他坚持认为,时间会证明真理。
C.欧阳修没有直接表现自己找到知己后的欣喜之情,而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找到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欢欣。
D.欧阳修之所以对廖偁的身世、文章等作简要介绍,唯一的目的就是突出他对廖偁所具有的怀疑精神的由衷称赞。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
(2)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于其间顷刻尔。
四、迁移“悦”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史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一句名言。元末农民战争期间朱元璋、陈友谅与张士诚三股武装势力的兴衰,是这句名言的最好例证。
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从此,在长江的中下游,自西向东,形成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三股武装势力并立的局势。朱元璋被夹在中间,“论兵强莫如友谅,论财富莫如士诚”,实力最为弱小。但陈友谅与张士诚却因“逸豫”而亡,朱元璋因“忧劳”而兴,结局大不相同。
陈友谅是当时南方起义军中占地最广、实力最强的。至正十九年底,他将徐寿辉所建天完政权的都城从汉阳迁至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第二年闰五月,又派人击杀徐寿辉,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汉。自此,他志骄意满,认为击溃朱元璋、扫灭群雄、夺取天下易如反掌。在筹划攻打朱元璋的同时,极力追求奢侈腐化的生活。他在后庭聚集了数百个年轻美貌的女子,“皆锦衣玉食,用极奢侈”,供自己玩赏。还造镂金床,建鹿圃,“尝至其所,自跨一角苍鹿,缀瑟珠为璎络,挂于角上,镂金为花鞍,群鹿皆饰以锦绣,遨游江上”。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欲望和支持战争费用,陈友谅根本不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机会,不仅驱民为兵,而且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如江西瑞州上高,“元官兵粮贰万肆千零,伪汉陈友谅加一石为二石”。随着陈友谅的腐化,他的汉政权“上下骄矜,法令纵弛”。军队的纪律也逐渐败坏,部将邓克明兄弟“御众无律,所过荼毒”,人称“邓贼”;饶鼎臣也是“所至毒害”;有的将官力求珍宝,甚至公开带着士兵“发冢行劫”。如此腐败的政权自然不可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一些地主儒士也深感失望,觉得他“势不可久”,纷纷倒向朱元璋一边。加上陈友谅恃众寡谋,指挥失当,终为朱元璋所灭。
张士诚当时的兵力虽不及陈友谅,却拥有最雄厚的财力。他在至正十五年令其弟率兵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下,于次年二月攻占江南重镇平江(今江苏苏州)。张士诚遂自高邮迁居平江,改称周王。然后派兵四出,占领了富庶的鱼米之乡浙西的大部分地区。从此,张士诚感到心满意足,便“遽自晏安,耽于逸乐”。他大造宫殿王府,修建富丽堂皇的景云楼、齐云楼、香桐馆、芳蕙馆作为金屋藏娇、寻欢作乐之所,日夜以歌舞自娱。部将竞相效尤,“诸公经国为务,自谓化家为国,以底小康。大起第宅,饰园池,蓄声伎,购图画,惟酒色耽乐是从,民间奇石名木必见豪夺”。“凡出兵遣将,当出者或卧不起,邀求官爵,美田宅,即厚赐之,始起任事。至军则载妓女歌舞,日会游谈之上,酣晏博弈。及丧师失地而归,士诚亦不问,或复用为将。”张士诚之弟张士信尤其腐败,他拥有妻妾数百人,个个珠金玉翠,衣饰极为华丽。后花园的彩莲舟,皆用沉香檀木制造。一次宴会,要花费上千石米。连行军打仗,也“常妇人乐器自随,目以樗蒲、蹴鞠、酣宴为事”。由于生活上的骄奢淫逸,张士诚集团逐渐丧失进取心,政治上也极腐败。张士诚外表“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形势不利时投降元朝,形势有利时则割据自王,反正只要保住已有的地盘,永世享乐就行,并没有更高的要求。他怠于政事,委政于他的弟弟,自己整天深居高拱,和一帮文人学士、官僚政客舞文弄墨,吟风颂月,国政于是日非。文武官员和地主富豪除竞相兼并土地,还向百姓征发沉重的赋役。据载,“张氏以来,比之前元,多增粮额,民以穷困,输官不敷”,弄得百姓怨声载道。当时徙居钱塘(今浙江杭州)的诗人杨维桢曾写信给张士诚,批评他“动民力以摇邦本,用吏术以括田租”,“狃于小安而无长虑”,说如不改弦易辙,“不有内变,必有外祸”。但张士诚仍然我行我素,拒不采纳。结果,继陈友谅后,也为朱元璋所灭。
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不同,他胸怀推翻元朝、夺取天下的远大目标。南渡长江、攻占应天,在朱元璋看来,不过是实现夺取天下计划的第一步,仍须兢兢业业,克勤克慎,决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因此,当元朝的降臣张昶,指使手下人给朱元璋上书,劝他“及时行乐”时,他立即警觉起来,认为此人是想扮演赵高的角色,下令将其处死。在日常生活中,他坚持从小养成的俭朴习惯。“旧衣皆浣濯更进”,参军宋思颜见了,连声称赞:“真可以示法子孙也!”方国珍进献金玉装饰的马鞍辔,他退了回去,说:“吾方有事四方,所需者文武才能,所用者谷粟布帛,其他宝玩非所好也!”
朱元璋没有追求生活的享受,而是根据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集中精力狠抓江南根据地的建设。在政治上废除元朝苛政,减轻刑罚;在经济上,垦荒屯田,宽减赋役;在军事上,整顿纪律,严格训练。经过几年的努力,以应天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得到了发展和巩固,兵力和财力迅速壮大,终于扭转了“地狭粮少”的局面,逐一击灭陈友谅与张士诚,进而南征北战,实现其夺取天下的目标。
“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历史的教训,值得人们认真记取。
?
答案与解析
活动导学单
一、自主学习
1.
(1)推究
(2)遗憾
(3)急急忙忙的样子
(4)你的
(5)多么
(6)抑,或者;本,推究
2.(1)官名,这里泛指属官。
(2)这里是“和他”的意思。
(3)相当于“以至于”。
(4)人的原因,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3.(1)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2)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4)均为使动用法,兴,使……兴;亡,使……亡
(5)形容词用作名词,微小的事
(6)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装
4.(1)介词结构后置句,“以锦囊”作“盛”的状语
(2)介词结构后置句,“以组”作“系”的状语
(3)介词结构后置句,“于忽微”作“积”的状语
(4)介词结构后置句,“于庙”作“藏”的状语
(5)省略句,省略宾语“之”(6)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7)省略句,省略介词“于”(8)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9)判断句(10)判断句(11)判断句
5.
(1)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要点:原,推究;所以,“……的原因”。)
(2)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要点:方,在,当;函,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以组,介宾短语提到“系”前。)
(3)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要点:兴,亡,使动用法。)
二、交流展示
研读探讨
1.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盛”“衰”二字贯串始终,全文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深入的对比论述。从提出论点到列举论据,从论证过程到推出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的感慨或议论,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展开对比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答案: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可以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3.答案: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亡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品读赏析
1.
答案:不可以。因为原句是个反问句,采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强调了“人事”的作用,而且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比陈述句语气、力度更为强烈。
2.
答案:本文议论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对称语句,特别是关键处,采用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格言式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三、整体研讨
1.
【中心论点预设回答】
满招损,谦得益。——如何骄傲自满的过程,在文中并没有体现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逸豫”可以高度概括为“人事”,庄宗如何“逸豫”的过程在本文中没有体现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在文中并没有得到强调
【总结】首段提出中心论点“人事”,以庄宗得失天下的过程作文论据,运用对比和举例的论证方法,得出结论——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2.【明确】
(1)写庄宗的得失天下而没写伶人乱政是因为在后文会详细写,选材上避免重复;
(2)详写庄宗得天下的艰难是为了提醒统治者创业之苦,写庄宗失天下的惨状是为了告诫君王,引以为戒。
(3)庄宗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的过程留白,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引起君王的思考。
巩固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答案:C解析:意气:意志和气概。
2.答案:D解析:D项为名词用作动词。其余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3.答案:AD解析:A、D两项指代天下。B项道理。C项箭。E项庄宗。
4.答案:B解析:文中没有否定天命。
5.
(1)乃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2)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事呢?
(3)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陷他于困境,以致杀身亡国,被天下人讥笑。
6.
(1)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2)谦得益
(3)逸豫可以亡身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二、课内阅读
7.答案 D解析 身:自己,自身。
8.答案:D解析:D项为被动句。其余三项都是倒装句。
10.答案:B解析:“乱了的人”应为“作乱的人”。
11.答案:B
12.答案:D解析:文中并没有谈到庄宗“骄横傲慢”。
三、延伸阅读
13.答案:B解析:黜:排斥。
14.答案:C解析:A项前者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助词,的。B项前者为介词,用;后者为介词,“凭借……的身份”。C项两者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D项前者与动词连用,构成“所”字结构;后者与“为”合用,表示被动。
15.答案:D解析:“唯一的目的”错,还有一个目的是和文章的题目相照应。
16.
(1)他们反而都吃惊地责怪我,说我凭借独自的见解,去决断几千年来不可考证的是是非非。
(2)用它们的没有尽头来和几千年作比较,几千年也只不过是顷刻罢了。
参考译文:
自从孔子去世后,周朝便衰败了,历经战国后,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活动,儒家的传统著作“六经”也随之失传。汉朝兴起后,很久之后这些前代的典籍才陆续出现,这些书籍不少都散落、消失了,失掉其真传,然后许多儒家学者趁机就把他们的非正统言论掺杂到这些书籍里面去,如《河图》《洛书》里,怪诞虚妄的学说就非常多。我曾经悲哀地认为那些只知道墨守经书,并对其深信不疑的做学问的人,他们不知道这些欺人之谈是在扰乱经典,我多次写文字排斥这些欺人之谈。但是学习的人却被长久流传下来的经文迷惑了,他们反而都吃惊地责怪我,说我凭借独自的见解,去决断几千年来不可考证的是是非非,说我想要改变许多人所深信不疑的东西,只有我自己在坚守,没有一个人认同我的见解。
我认为从孔子去世到现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个欧阳修,他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再过两千年,怎么能够知道没有一个这样的人,和欧阳修持相同的见解呢?再过两千年,将会再次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到时就有三个这样的人了,那么后代的人不用再等千年就有持相同看法的人了。赞同我的说法的人已经很多了,那么批判众人所沉溺已久的说法的观点便可获得胜利并且足以改变那些人的看法了。“六经”不是属于某一个时代的书籍,它们将与天地一样没有终点并且长久存在,用它们的没有尽头来和几千年作比较,几千年也只不过是顷刻罢了。这就是我所期盼的在久远的后世能够出现的事情,而我并没有想在当今时代有所求取。
衡山的廖倚,和我交往了三十年。后来,他整理了他的哥哥廖偁遗留下来的文章一百多篇,取名《朱陵编》,遗文中在论述《洪范》时,也认为“九畴”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并没有乌龟从洛水中背出书来的事情。我这才知道不用等待千年,在当今时代就有和我不谋而合的人。当初我等待这样的人在后世出现,希望能有因为我的见解而赞同我的说法的人,像廖偁,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我的说法,但是他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这样看来,当今时代,本来就有不用去寻找却可以和我见解相同的人,又何必去等待几千年后有这样的人出现呢?廖家住在衡山,他们世代以能作诗而闻名于湖南。而廖偁尤其喜欢古文,擅长写文章,他的道德品行在乡里闻名,当时的贤能之人都和他交往。他因为不得志而过早地离开人世,所以没有在后世扬名。唉!懂得有所等待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有所收获;懂得蕴蓄才智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有所施展。如果有志向,不必去刻意追寻就会有与其不谋而合的人。我为廖偁和我不用相互寻求而能心志一致而高兴,于是我写下了这段文字。嘉祐六年四月十六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修写了这篇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