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六板块《送董邵南序》课件(1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六板块《送董邵南序》课件(1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1 18:1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送董邵南序
韩愈
核心素养
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情境模拟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一方面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在本文中表达了他的见解和主张,值得我们深思。
文体知识
书序:陈述著作之旨趣(如《太史公自序》、《指南录后序》)
赠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从文章题目看,本文应是为送董邵南写的送别赠序。
自主预学
1、教师范读,正音正调,明句读。
提示语气:序——恳切而意长。
2、诵读,读出语气。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加以指导。)
吾知其必有合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读出感叹的语气。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读出反问的语气。
诵读指导
自主预学
正音
(1)矧(
)
(2)慕义强仁(
)
(3)吾恶(
)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
(1)(shěn)
(2)(qiǎnɡ)
(3)(wū)(yé,同“耶”)
自主预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郁郁适兹土:
(2)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3)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4)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5)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答案(1)到(2)凭吊(3)况且(4)做官(5)改变
自主预学
3.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董生举进士:
(2)连不得志于有司:
(3)而观于其市:
答案
(1)被动句
(2)介词结构后置句
(3)介词结构后置句
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作者介绍
合作共学
1.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名义上送董邵南实则是想挽留他。
试结合文意分析这一特色。
答案:全文表面上一直在“送”他:第1段就“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立论,预言“其必有合也”,是送他;第2段要“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还是送他;结尾委托他“吊望诸君之墓”,劝“屠狗者”出仕朝廷,仍是送他。
作者名“送”实“留”,“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第1段虽有“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但第2段用“然”字作为转折,用“风俗与化移易”来暗示今“异于古”,实际上否定了“今”之藩镇割据的“河北”,故在第2段再用“董生勉乎哉”作结,暗含一份担忧、一份提醒。第3段初看起来是真希望他去“河北”,实则是用几个典故挽留他。“望诸君”先佐燕国,后回赵国,作者以此暗示他应处理好自己和唐王朝的关系。“屠狗者”指隐于集市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连这些人都可以劝其入朝,都“可以出而仕”,则作者对他投奔藩镇持什么态度,也就不言自明了。
合作共学
2.本文的中心是反对董邵南游“河北”,但是内容远不止此,试从多角度加以解析。
提示
(1)向往古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从而指斥了当时割据河北的藩镇。
(2)肯定了董生是“怀抱利器”的,“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责备了有司的“为渊驱鱼”。
(3)对天子的婉讽,所谓“明天子”其实不明。
合作共学
作者赞河北“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此句中的“古称”二字能否省略?为什么?
不能省略。“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现在呢?那就不一定了。后文用一个“然”字突转,“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由此可见,写“古”正是为了衬“今”,是为下文写“今”蓄势。
点津导学
1、董邵南要到哪里去?他为什么要走?
(1)燕赵之地——河北
原因: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2)理解董生的处境。
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
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
点津导学
2、文中两处“董生勉乎哉!”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含义不同。前一句表鼓励、慰藉,后一句则是语重心长地告诉董生应有所警惕,是提醒、告诫

点津导学
3.作者委托董生做哪两件事?由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图?
(1)凭吊望诸君乐毅之墓。
(2)向“屠狗者”致意,希望他们出来为朝廷效力。
望诸君
(乐毅,赵人,助燕破齐归赵)——为朝廷天子效力。
屠狗者(以屠狗为业的义士,隐于市井)——关键时刻仍忠于朝廷。
启发、明意
资料连接
青年毛泽东特别喜欢“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一语,出自韩愈《送董邵南序》开篇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其中的“感慨”二字,后人改为“慷慨”,如明人沈榜《宛署杂记·民风》:“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人苏东坡也说过类似的话:“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清人孙承泽《天府广记》中也写道:“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的确,古燕赵之地,产生过一批享大名于中国历史的豪杰侠士,如豫让、燕丹、荆轲、高渐离,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悲歌慷慨之气,成为燕赵豪侠急人之困、视死如归性格的写照。青年毛泽东引出韩愈的话,实际上表明了他对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倾慕,对燕赵古风中的豪侠之气的喜爱。
点津导学
韩愈是否赞同董邵南去燕赵?为什么?
不赞同。
封建割据破坏了唐朝的统一,违背了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河北乃是分裂势力最猖獗的地方,董生却欲为其所用,实无异于助长了分裂势力,韩愈坚决反对封建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