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二板块《后赤壁赋》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第二板块《后赤壁赋》课件(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1 18:1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后赤壁赋
苏轼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2.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背景介绍
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dǎn),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文体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自主预学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自主预学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自主预学
精读课文,自主预学
1.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说说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答案
句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划然长啸→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听其所止而休焉→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感情变化的过程:平静的乐→有景无酒的遗憾→激昂的乐→悲→平静→内心的虚无无着
诗人因见到美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生忧,忧而长啸,长啸之后又归于寂静孤寂和悲伤之中,回到船上之后,放任漂流,心情又归于平静,梦醒后又虚无无着。
精读课文,自主预学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景物特征。
答案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月白风清。”——清静、明洁、空灵。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阴冷清丽。
“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奇异惊险。
精读课文,自主预学
3.文中作者为何要写到“孤鹤”和“道士”?
答案
“孤鹤”和“道士”都不是现实中的鹤与道士,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现实中其苦闷无法排遣,只好借梦鹤与道士之幻境,表达对羽化升仙、逍遥无羁的追求,以求得解脱。
4.清代评论家金圣叹评说《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间的关系:“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请说说两赋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关联。
答案
(1)后赋用道士化鹤的虚幻故事印证前赋的“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作为文章的高潮也是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2)后赋中“凛乎其不可久留”与前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是同一片心肠。“望美人”而思君,处江湖而心系庙堂。
(3)前赋“共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后赋见鹤梦道士,一实一虚,但从情感上看,还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作者被贬后精神苦闷想寻找解脱的表现。
合作共学
1、积累字音
(1)黄泥之坂(
)
(2)松江之鲈(
)
(3)攀栖鹘(
)
(4)俯冯夷(
)
(5)玄裳缟衣(
)
(6)戛然(
)
(7)翩跹(
)
(8)畴昔(
)
(1)
(bǎn)
(2)
(lú)
(3)
(hú)
(4)
(pínɡ)
(5)
(ɡǎo)
(6)
(jiá)(7)
(xiān)
(8)
(chóu)
合作共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是岁十月之望
古义:(

今义:动词,看。
(2)曾日月之几何。
古义:


今义:几何学,数学的一个分支。
(1)古义:农历每月十五日。
(2)古义:多少。
合作共学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履巉岩,披蒙茸:
名词用作动词,经过,到达
(3)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名词作状语,从东边
(4)掠予舟而西也:
名词用作动词,向西飞
合作共学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打算回到临皋。有两位客人与我同行,经过黄泥坂。(要点:望,农历每月十五日;自,从。)
(2)顾安所得酒乎?
只是我们到哪里去弄些酒来呢?(要点:顾,但是;安所,哪里,什么地方。)
(3)归而谋诸妇。
回家后,我与妻子商量。(要点:谋,商量;诸,之于。)
点津导学
解读内涵,纵深思考
本文写景的语言自然工致,诗情画意,请你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反复品读,体味其妙处。
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全用白描,状景写情,语言自然却又精致,不事雕琢,却又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作者的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再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便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气氛之静谧宁馨,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点津导学
1.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点津导学
2.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拓展资料
迁移“悦”读
苏东坡与黄州(节选)
林语堂
去年夏天我刚去过黄州,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不管赤壁之战是否是在黄州打的,我还是想去看看,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拓展资料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以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写作特色
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
——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
——又因景物而生悲愁
——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