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后赤壁赋》导学单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2.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背景解说
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ǎ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三、文体介绍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四、资料链接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参加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任务二)
一、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1)
临皋(
)
(2)
巉岩(
)
(3)
虬龙(
)
(4)
栖鹘(
)
(5)
凛乎(
)
(6)
缟衣(
)
(7)
戛然(
)
(8)
翩跹(
)
2.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古义:
今义:
(2)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古义:
今义:
(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古义:
今义:
3.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
(1)以待子不时之须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亦惊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名词作动词
①
行歌相答:
②
予乃摄衣而上:
③
掠予舟而西也:
④
羽衣翩跹:
(2)名词作状语
横江东来:
(3)意动用法
顾而乐之:
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草木震动:
(2)以待子不时之须:
(3)步自雪堂:
6.翻译下列句子。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二、小组互帮,交流展示。
研读探讨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品读赏析
1.第二段写了哪些场景???
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三、整体研讨
一、理清文本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内容。
明确: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二、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课文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会准备哪些景物?如何运用色彩?
三、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四、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五、归纳总结
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
——
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
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
随遇而安的淡泊
巩固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巉岩(chán)
蒙茸(rónɡ)
黄泥之坂(bǎn)
B.冯夷(fénɡ)
栖鹘(hú)
戛然长鸣(ɡà)
C.缟衣(ɡǎo)
临皋(ɡāo)
羽衣翩跹(piānxiān)
D.揖予(yī)
虬龙(qiú)
松江之鲈(l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今者薄暮
薄:迫近
C.履巉岩
履:经过,到达
D.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予乃摄衣而上
B.横江东来
C.掠予舟而西也
D.羽衣翩跹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顾而乐之
A.顾安所得酒乎
B.四顾寂寥
C.三顾茅庐
D.念父母,顾妻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曾日月之几何:
(2)予乃摄衣而上:
(3)披蒙茸:
(4)予亦悄然而悲: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③予乃摄衣而上 ④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9.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意象是“______、________”,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故事,后赋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__________”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山的北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的四季景色。
B.第一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二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四、迁移“悦”读
苏东坡与黄州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刚去过黄州,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不管赤壁之战是否是在黄州打的,我还是想去看看,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以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竟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在进行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选自《苏东坡突围》)
附:《后赤壁赋》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答案与解析
活动导学单
一、自主学习
1.①
ɡāo②
chán③
qiú④
hú⑤
lǐn⑥
ɡǎo⑦
jiá⑧
piān
xiān
2(1)古义:形容鹤鸣声。今义:形容声音突然停止。(2)古义:江山的景象。今义:大好河山。(3)古义:江边绝壁。今义:岸边。
3.(1)“需”、需要(2)“寤”、惊醒
4.(1)①
唱歌。②上岸。③
向西飞。④
穿羽衣。(2)从东面。(3)以……为乐。
5.(1)被动句(2)
省略句(3)状语后置句(“自”是介词)
6.(1)曾几何时,江山的面貌已经不能辨认了。
(2)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江中任其漂流,船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二、交流展示
研读探讨
1.1)苏轼的世界
: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2)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品读赏析
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3.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满目凄凉。?
三、整体研讨
1.
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
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和梦会道士两件事。
2.明确:内
容:月、水、风、舟
景物
色
彩:淡雅朦胧
外貌、神态
整体效果:人与自
人物
活动
然之间是那样和
(体现出来的感情)
谐亲近
3.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激昂的乐
4.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巩固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答案 B解析 “冯”读pínɡ,“戛”读jiá。
2.答案 D解析 危:高。
3.答案 B解析 B项“东”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为名词用作动词。
4.答案 B解析 B项与例句都是“看”的意思。A项只是,C项拜访,D项顾念。
5.答案 A解析 而:①表顺承,②表转折。
二、课内阅读
6.(1)才,刚刚 (2)撩起 (3)拨开 (4)忧伤的样子
7.答案 D解析 乎:①相当于“然”,②相当于“于”。乃:③于是,④竟。
8.(1)直登到猛禽筑巢的高处,俯瞰水神冯夷的深宫。
(2)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江中任其漂流,船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9.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羽化而登仙
三、延伸阅读
10.答案 B解析 和:应和,附和。
11.答案 A解析 A项均为介词,拿。B项代词,代指鹤/难道。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12.答案 C解析 C项古今义相同,能够。A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B项古义:正好,对着。今义:合适,妥当。D项古义:面向南。今义:南方。
13.答案 D解析 放鹤、收鹤之歌是苏轼所作。
14.
(1)在这个亭子上饮酒而感到很快乐。
(2)却用酒保全了他们的本性而且有名于后世。
(3)终日孤独地在涧谷之间飞翔啊,啄食着苔藓而脚踏着白石。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遭到特大水灾。云龙山人张先生的草堂,大水淹到了半个门的高度。次年春天,水退了,山人迁居到故居的东边,东山的脚下。登高眺望,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就在上面造了一个亭子。彭城的山,冈峦峰岭四周围绕,隐约像是一个大圆环,只缺西边的一面。而山人的亭子,正好冲着山的缺口。春夏之交,草木与天相连,秋月冬雪,望去千里一色。刮风下雨,天色一暗一明之际,俯视仰观,景色瞬息百变。山人养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善于飞翔。早上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鹤放飞,任凭它们自由飞去,它们有时站立在山田里,有时飞翔在云天外,傍晚就朝着东山飞回,所以把这个亭子称作“放鹤亭”。
郡太守苏轼,时常带着幕宾僚属,前去会见山人。在这个亭子上饮酒而感到很快乐,为山人斟酒并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给一个面南而坐的君王,也不能跟他交换啊。《易经》说:‘老鹤在树阴下鸣叫,小鹤也叫着应和它。’《诗经》说:‘鹤在深远的大泽中鸣叫,其声音在天上都可听到。’大概鹤这种动物,是清高而又闲散的,超然于尘世之外。所以《易经》与《诗经》的作者拿它与贤人君子和有德的隐士相比。与它们亲近并玩赏它们,应当是有好处而没有害处的,但是春秋的卫懿公因为好养鹤而使得国家灭亡了。周公写了一篇主张戒酒的《酒诰》,卫武公写了一篇警戒人不要沉湎于酒的《抑》诗,都认为使人放纵迷乱,使政事败坏混乱没有比好酒再严重的,可是刘伶、阮籍他们,却用酒保全了他们的本性而且有名于后世。——唉呀!做君王的,即使清高闲散像鹤那样的事物尚且不能喜爱,喜爱它就会亡国。但是山林隐居的人,即使像酒这样使人放纵迷乱、使政事败坏混乱的事物,尚且不能危害他们,更何况鹤呢?由此看来,君主与隐士的快乐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
山人听了高兴地笑着说:“是这样的啊!”于是我作了《放鹤》《招鹤》这样两首歌,唱道:“鹤飞去啊飞向西山的缺口,高飞而下望啊选择合适的处所。转身收敛翅膀,好像要止歇啊!忽然看见什么,坚劲地拍击翅膀而又击长空飞去。终日孤独地在涧谷之间飞翔啊,啄食着苔藓而脚踏着白石。”“鹤回来啊,回到东山之北。山下有人啊,头戴黄冠脚穿草鞋,身着葛衣在弹琴。他亲自种地来养活自己啊,剩下的全供你吃饱。飞回来飞回来啊,西山不可以长久逗留。”
元丰元年农历十一月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