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淮阴侯列传(三)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常、绐、乃、乌、畔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3、了解《史记》是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首用整个生命谱成的、包含着司马迁全部血泪的悲愤史诗。
【学习重难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学习过程】
一 、温习回顾
(1)令其裨将传飧( )
(2)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 )
(3)深沟高垒。( )
(4)使野无所掠。( )
二、整体感知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 韩信成败之谜》)
三、重点研讨
(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8—10节(三、四部分),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 )(2)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 )(4)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
(5)人言公之畔。( ) (5)上怒曰:“亨之。”(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
(2)信由此日夜怨望 。( ) (3)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
(4)羞与绛、灌等列。( ) (5)信尝过樊将军。( )
(6)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 (7)乃敢引兵遂下( )
(8)大王乃肯临臣( ) (9)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
(10)乃为儿女所诈( )(1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
(12)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13)相国绐信:“虽疾,强入贺。”( ) (14)且喜且怜之。( )(15)陛下安得而夷之。( )
(16)秦之纲绝而维驰,山东大扰。( )(17)置之。乃释通之罪。( )
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羞与绛、灌等列。( )(2)英俊乌集。( )
(3)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 )
(3)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4)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 )
5、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1)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翻译:
(2)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翻译:
(3)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翻译:
(4)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
翻译:
6、问题探讨
(1)试着用简短语言总结每节段意:
第8节写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第10节
(2)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3)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请联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联系文本,言之成理)
(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1节(第五部分),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然行营高敞地。( )
(2)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要的实词、虚词:
(1)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翻译:
(2)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翻译:
3、问题探讨:
(1)文章第五部分
(2)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四、应用拓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闻应侯①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智,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何也
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 ”应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泽曰:“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白起率数万之师,使秦有帝业,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成霸功,勾践终拮②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而不去,祸至于此。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 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节选自《史记范雎 蔡泽列传》)
[注]①“应侯”即范雎。②拮,或作“掊”,赐剑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侯因让之曰。 让:责备 B. 然比干忠,不能存殷。 存:保全
C. 乃延入坐,为上客 。 延:延请 D. 应侯遂称笃 笃:深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 ②以八月十四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四。
B、①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②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C、①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 ②公为我献之。
D、①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 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学于诸侯小大甚众,不遇。
翻译:
(2)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
翻译:
(3)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翻译: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淮阴侯列传(二)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飨、深、高、野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读《淮阴侯列传》深入体味鲁迅“无韵之《离骚》”一语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难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贫无行贫。( )
又不能治生商贾。( )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
二、整体感知
韩信,作为一个政治投机者,一开始投靠项梁,没有名声;后投靠项羽,只做了郎中,屡次献计都不被采纳;后归顺汉王,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在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登坛拜将之后,韩信正式登上军事舞台,帮刘邦平定三秦以图天下。前205年,打败了魏军,俘虏了魏王豹;打败了代国的军队,生擒了夏说。而与此同时,汉王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战败,他调走了韩信的精锐部队,开往荥阳抵御楚军,派张耳和韩信去攻赵国……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阅读文本第二部分,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虏魏王,禽夏说。 ( )
(2)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 )
(3)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
(4)出,背水陈 。( )
(6)兵法右倍山陵。 ( )
(7)可致于戏下。( )
(8)西乡对,师事之。( )
(9)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
(2)新喋血阏与。( )
(3)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
(4)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 )
(5)车不得方轨。( )
(6) 愿陛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
(7)能千里而袭我。( )
(8)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
(9)令其裨将传飧( )
(10)未肯击前行。( )
(11)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 )
(12)诸将效首掳。( )
(13)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
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欲东下井陉击赵。( )
(2)深沟高垒。( )
(3)使野无所掠。( )
(4)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
(5)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
(6)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
(7)西乡对,师事之。( )
(8)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今乃辅以张耳。( )
(2)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
(3)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
5、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1)(广武君)东乡坐,(韩信)西乡对,师事之。
翻译:
(2)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翻译:
(3)彼前不得战,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
翻译:
(4)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
翻译:
(5)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翻译:
(6)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翻译:
(7)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翻译:
6、问题探讨:
(1)文章的第二部分写了由韩信主导的井陉之战。
(2)请读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请说说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并且说说井陉之战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
(3)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4)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四、应用拓展
阅读下文,翻译划线的句子,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
(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3)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4)“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史记选读》之《魏公子列传》《史记选读》之《魏公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