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刺客列传(四)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资、谢、遗、度、就;积累常用文言虚词:而、乃;翻译重点文句。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的评价。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1、解释加点词语
臣海内之王者( )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
太子迟之( ) 皆白衣冠以送之 (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其意不厌( )
二、整体感知
朗读14-17节,概括各层内容
第1层(14):
第2层(15-17):秦王灭燕,高渐离献身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阅读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图穷而匕首见( )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
高渐离变姓名为人庸保( )
举筑朴秦皇帝( )
卒起不意(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持千金之资币物( ) 厚遗秦王宠臣( )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 愿大王少假借之( )
拔剑,剑长,操其室( ) 时惶急,剑坚( )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 ( )
轲自知事不就( ) 秦王不怡者良久( )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
而社稷幸得血食 ( )
稍益近之( )
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 )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 ( )
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 乃矐其目( )
彼乃以我为非人( ) 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 )
3、找出下列活用的词并解释:
使使以闻之( ) 群臣怪之( )
箕踞以骂曰( ) 宋子传客之(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燕王拜送于庭 ( ) ②见燕使者咸阳宫( )
③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 ) ④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
5、翻译下列句子
(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6、问题探讨
(1)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代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苏洵认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司马迁则认为“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说他有“江湖侠骨”。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3)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四、应用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进山中,曰:“嗟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 ”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 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裹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荚,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襄子最怨智伯 怨:恨
B.襄子如厕,心动 动:感动
C.襄子必近幸子 幸:宠信
D.则虽死不恨 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②顷之,烟炎张天
B.①土为知己者死 ②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C.①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②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D.①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豫让“忠义”和襄子“宽宏”的一组是( )
A.①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 ②卒释去之
B.①我必为报仇而死 ②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C.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 ②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
D.①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 ②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与韩、魏合谋灭掉智伯之后,三家分晋。赵襄子虽最痛恨智伯,但却有感于豫让对故主智伯的忠诚,把扮作受刑奴隶、试图为智伯报仇的豫让放走了。
B.由于未能实现替智伯报仇的意愿,豫让于是希望求得襄子的衣服砍上几刀。襄子很为豫让的义气所感动,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C.豫让为了报答范氏和智伯的知遇之恩,决心刺杀襄子。他先是隐身厕中,再是漆身吞炭,后是伏身桥下,但三次行刺都以失败而告终。
D.豫让的朋友劝他去委身侍奉襄子,并借机刺杀襄子,被豫让拒绝了。豫让认为既然做了别人的臣子,就应该忠心事主。否则就是不忠,是让人羞愧的。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刺客列传(三)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厌、恣、淬、就;积累常用文言虚词:则、虽、以、因;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易水送别”场面描写手法。
【学习重难点】
1、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易水送别”场面描写手法。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1、解释加点词语:
稍蚕食诸侯( ) 奈何以见陵之怨 ( )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 ) 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
二、整体感知
1、朗读9-13节,概括各层内容
第1层(9):荆轲受命
第2层(10-12):做好刺秦的准备工作(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
第3层(13):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阅读第三部分,完成下列任务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其意不厌( ) 窥以重利 ( )
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 供太牢具,异物间进 ( )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 ( ) 微太子言( )
今行而毋信( )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右手揕其匈(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使工以药淬之( )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的词并解释:
膝行流涕( ) 臣海内之王者( )
舍上舍 ( ) 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
太子迟之( ) 皆白衣冠以送之 ( )
发尽上指冠( )
3.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
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2)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6.问题探讨:
(1)荆轲为了完成使命,做了哪些准备?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2)分析“易水送别”是从哪些角度来渲染场面的悲壮的?
四、应用拓展
【拓展阅读】
荆轲:单刀对王朝(二)
杨振雩
荆轲之死
对于死,荆轲没有一丝犹豫,这正是他身上最令人肃然起敬之处。
荆轲绝不是一般的剑客,不是一介赳赳武夫。《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 读书使他高贵而优雅。他介于儒士和侠客之间,身上兼有二重属性。
事实上,儒士与侠客从某种意义而言,精神层面上是相通的,是同路人,代表的是当时社会的正义和良知。而二者在嬴政的天下是难有容身之地的。韩非子认为,“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差不多作为朝庭的异己,均在被排除之列。所以,就不难理解嬴政的“焚书坑儒”了,他只相信强权和霸术。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这样评价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凡是高潮,都少不了铺垫。为成就一个伟大而惊人的壮举,往往伴有一系列的牺牲。实际上,行刺是由一个英雄的群体相继完成的。荆轲是最耀眼的星辰,同他拱照的星宿有高渐离、田光和樊於期,甚至舞阳和燕太子丹也可忝列其中。
高渐离后来对荆轲的舍命追随,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先说田光先生。他也是一位侠客,和荆轲是至交。当嬴政一天天逼进,燕国面临灭顶之灾时,太子丹求助于他,这位自感老迈无力的田光先生,举荐荆轲去充当刺客——实际上就是死客。既然他不能亲赴国难,也就不愿苟且偷生。为表明自己对燕国的不二忠贞,他自刎而死,以死来激励荆轲,为之壮行。
再说樊於期。他原是嬴政手下的一员大将,因开罪于嬴政被诛灭九族。嬴政还要斩尽杀绝,千金求购樊於期的头颅。投奔燕国的樊将军隐忍苟活,生不如死,“日夜切齿腐心”,却无计可施。当荆轲向他道明行刺的计划并期待他的配合时,樊於期眼前倏的闪过一丝光亮,他顿时感到,死竟变得如此富有意义——能为行刺尽力。他毅然刎颈身亡,献上了自己的首级。带着对嬴政深入骨髓的恨,睁着一双不瞑的怒目,他跟着荆轲上路了。
什么叫“视死如归”?就是只要值得,便随时奉上。什么叫“前赴后继”?就是将生命拧成一股异常执着的力量,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好像生命不是人的唯一,还可以再生。
荆轲接受燕太子丹的重托,意味着接受一个剑客必然的命运。为了践诺,为了接力先他而去的死士,他必须带着他的诗歌、音乐和宝剑上路,去听从死神的召唤。
不错,士为知己者死。
对荆轲而言,死不是为了解脱。他向往死,崇拜死,死一点也不可怕。不但不可怕,而且成为一种最为高贵、崇高的行动,是美的极致。
他原本就是一个沉默的人,沉默得有时陷入一片寂寥,接近荒漠,接近死的意味。死不过是从一种喧嚣的孤独,过渡到另一种更深沉的孤独。死也许只是走进一个童话般恬静的有雪的世界,那里没有战争、灾难和贫困。
他选择了一个华丽的战场去厮杀,去击倒那个叫嬴政的人。他感到,这样或许还能拯救什么,避免和结束什么。只有那个人冰冷的血才能满足徐夫人匕首极度的饥渴,只有那个人颤抖的死才堪与他体面的死相提并论,也只有那个人难得的安静才能带给这个多事之秋以短暂的平静。
他所要的也许根本不是世俗的幸福,也不是人生的壮烈,而是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作为一位异常自尊的剑客,他服从的是内心的指令。身上永远只有淡泊,悲壮只是他人赋予他的行动的意义。
当荆轲和副手舞阳捧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督亢地图,走过长长的宫殿进献给嬴政时,好像穿过阴冷的冥河,阵阵寒风吹过心底。就连这个十三岁就杀人的舞阳都吓得脸色惨白,浑身发抖。而荆轲却镇定自若,似乎阳光偏照着他。他回头笑看舞阳,对嬴政说:北方蛮夷之人,从没见过天子,请大王谅解他,好让我们履行完使命。
从荆轲的气度看,他不卑不亢,显然是站在嬴政同一高度与他对话。小国的使节却具备大国风范。
荆轲的使命就是静候图穷匕首见。嬴政也期待着地图上呈现出富饶的督亢平原。而时间犹如匕首,也在等待着最终的裁决。
当荆轲向嬴政投去的匕首只击中大殿上的桐柱时,还击他赤手空拳般的无助,是嬴政一阵凶狠而快意的乱剑。他身被八创,热血喷涌。他一点都不畏惧,也没有半点悲哀,竟然面对嬴政“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在他眼里,嬴政根本不是什么气吞万里的一代君王。不是!
嬴政名为太子异人的儿子,不过是赵姬与商人吕不韦淫乱的产儿。一生下地便满嘴白牙,将母亲的乳房撕咬得鲜血淋漓。
“上天要谁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他嗜血成性,杀人如麻。在与赵国一战中,他残杀了十万俘虏。为求长生不老,他选派三千名童男童女葬身东海。
可是,他既残暴,又怯懦。他与荆轲的那场较量中,却惊惶失措得连剑也拔不出来。
而且,这根本不是一对一的较量,而是一场不平等的角斗。荆轲的上策是生擒嬴政,胁迫他停止战争归还邻土,退而求其次才是血刃嬴政。
嬴政那么多近臣尽管关键时刻却显得异常无能,只能像村妇似的对着荆轲无力地抓挠,出力多一点的也不过是太医夏无且,也只能用药袋子扔荆轲。毕竟,他们为嬴政争取了时间。
天时地利都使荆轲处于劣势,加上剑术较疏,导致良机错失。所以,他败了。
荆轲割断了与世间所有的维系,去完成的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战争。一场拥有强大尊严,但力量十分单薄的战争;一场拥有道义优势,但注定要成为悲剧的战争。
嬴政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希望自己的家天下能够代代相传,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可是这只能是神话,这个不可一世的王朝仅仅维持了短短的十五年就覆没了。可见,天下也是大泽乡人陈胜吴广的天下,也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天下。天下是普天之下的天下,而帝王们骄傲地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私欲膨胀到何种程度!其实,一切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寄居天地间罢了,谁也不可能是永远的主人。
嬴政为宠姬阿房所建的“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成了焦土。他悉心经营的气势恢弘的地下兵马俑阵营,也不能永久地护卫他那扑朔迷离的浩浩寝陵。
时间是公平的,它用死亡来抹平人间的各种差别,愈合人们的伤痛。差异是短暂的,平等却是永恒的。在这短暂的差异中,表现出来的任何轻浮世俗、骄横跋扈,相对于永恒,都是十分浅薄可笑的。
荆轲所以能笑对生死,是因为他提前就看到了时间后来的威力,他比嬴政对时间的认识更清醒更具理性。他顺应时间,因而有了时间般的冷峻和从容。而嬴政徒然地对抗时间,苛求长生不老,是因为他只想承认和贪恋差异,不想接受拒之不去的平等,自然,他会畏葸不堪,失去帝王风度。
因而,结果二者之间出现了十分有趣的反差:帝王与侠客几乎就等于怯懦与无畏。刺客列传(一)
二、整体感知
1、gě / cuì/ nǎng / wǔ / chǔ / hūn / zhì / lǚ / zhǐ / chuāng / zhèn
chēn / fǔ / wū / jī / jū / huò
2、第三部分(9-13)荆轲受命,做好谋刺准备,启程赴秦。
第四部分(14-17)廷刺及影响。
三、重点研讨
1.祖先 / 旁支亲属 / 到/ 同“默”;/连词,表修饰 刚才;/同“慑”,震慑;/
争夺博局上的格道/和 ……交好 / 不一会儿 / 贤士 ;豪杰;年高有德行的人/
2.名词作动词,瞪视 / 名词作状语 ,用眼睛/
3.判断句/ 介宾后置/ 介宾后置
4、(1)刚才我跟他讨论剑术,他谈的有不对的地方,我用眼睛瞪了他。
(2)他当然要离开的,我刚才用眼睛震慑了他。
(3)荆轲默默地逃走,以后就再也不见面了。
(4)荆轲爱好喝酒,天天同杀狗的屠夫以及高渐离在燕国的街市上喝酒,喝到尽情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在街市上和着节拍唱歌,看看彼此,相当快乐,可是过一会又相对着哭泣起来,好像旁边没有别人一般。
5、(1)既暗示荆轲其实是儒雅之士,又为以后刺杀秦王做了交代。
(2)强烈地维护自尊,也暗示荆轲剑术未能精益求精,为后文刺杀秦王不能成功埋下伏笔。
(3)一不同:喜欢读书,个性深沉;二不同:交往的人都是特别有见识或者有一技之长的人;三不同:个性不羁,好喝酒,大街上唱歌、哭泣旁若无人。
四、应用拓展
1.译文: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王僚当时就死了。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王僚手下的人一时混乱不堪。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攻击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了他们,于是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刺客列传(二)
一、温习回顾
1、派使者前往到荆轲居住的房东家,荆卿果然已经驾车离开榆次了。
二、整体感知
1、第8节:田光推荐荆轲,并以死激励。
三、重点研讨
1、渐渐地 ;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吞 /拥有,据有/人口众多;士兵士气振奋/ 被欺凌/名词使动用法,使……住下来 / 提心吊胆/放置;小路/ 挽救/延搁的日子太久/ 同“媾”gàu,讲和/ 古义:……的借口;今义:杀死 / 小步快走/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迎接;倒退着走 ;拂拭/ 品节高尚的义侠/及,赶上
2.主谓之间,取独/ 凭借/通过/却
3.① 省略句②被动句③判断句④介宾后置
4、(1)怎么可以因为受了欺侮的怨恨,就想去触犯秦王的怒气呢!
(2)樊将军在走投无路时,投靠到我这里来,我到底不能因为强秦的威胁,就牺牲我所同情、怜惜的朋友。
(3)我自以为和您不是外人,就把您介绍给太子了,希望您到宫里去拜见太子。
(4)做了事却使人家怀疑他,就不是有节操的侠客了。
5、(1)鞠武的自私势利,胆怯懦弱;应当说他的话是大道理,也是利于燕国的,但是已经难以实施,或者根本上已经来不及实施。太子丹的义气豪爽,威武不屈。
刺客列传(三)
一、温习回顾
1、渐渐地 ;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吞/ 被欺凌/ 迎接;倒退着走/ 通过
二、整体感知
1、第3层(13):易水送别
三、重点研讨
1、满足 / 引诱/独揽,掌握/ 贵重美食;不时的进奉/听任,听凭/没有/信物/ 对待;刻毒,苛刻/直刺;同“胸”,胸膛/ 只是/浸染,浸泡/ 登上;回头
2、膝,名词作状语,用膝盖/ 臣,使动用法,使……臣服/前“舍”,安置住宿 /
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装/迟,意动用法,认为迟/ 白衣冠:穿上白衣戴上白帽/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3.如果;趁机/ 即使/因为/是
4. ①判断句 ②定语后置③被动句
5.(1)不把天下所有的土地完全并吞,不使天下所有的君王完全臣服,它的野心是不能满足的。
(2)樊将军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了自己的私事而伤了这位长者的心,希望您再替我另外想办法!
(3)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6.(1)准备最有用的信物,准备最厉害的匕首,这些可以看出他计划的周密性,为了目的
不择手段,表现出一个刺客的本色。
(2) ①绘色: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给整个场面笼罩上一层悲哀氛围。
②绘声:写“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又从乐调上加以渲染,使悲哀的色彩更加浓重。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歌,就抒发了他义无反顾的慷慨情怀,使场面由悲向壮推进
③绘景:以景物描写“风萧萧,易水寒”,衬托了慷慨悲壮之情。
刺客列传(四)
一、温习回顾
1、使动用法,使……臣服/如果;趁机/意动用法,认为迟/ 穿上白衣戴上白帽/只是/满足
二、整体感知
第1层(14):荆轲刺秦王
三、重点研讨
1、“振”同“震” 内心惊悸,害怕/ “见”同“现”,出现/“擿”同“掷”,投掷/
“庸”同“佣”,被雇佣的人/“朴”同“扑”,击 /“卒”同“猝”,突然
2、钱财;礼物 / 赠送 /回头;谢罪 / 宽容 / 抓住剑鞘/ 紧,此指剑插得紧/
常态/ 打,投掷/完成,达到目的 /高兴/治罪,办罪 / 到……去 /或许;享受祭祀/ 渐渐地;更加/竟然;懂得音乐 / 畏缩而穷困/连词,表修饰 熏瞎/认为;不是同类人 / 清楚;违背
3、闻,使……知道/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客,意动用法,把……当作客人
4、①介宾后置 ②省略句 ③判断句 ④被动句
5、(1)而按秦国的法律,殿上侍从大臣不得带任何兵器,那些担任侍卫的郞中们带着兵器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帝命令,是不准上殿的。
(2)燕王确实害怕大王的声威,不敢出兵抵抗我国的军队,希望全国做臣子,排在诸侯行列里,像郡县一样地纳贡应差,以便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
6、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2)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3)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四、应用拓展
1.B (动:惊动,感到惊恐)
2.D ( ……的人。A分别为:①助词,的;②音节助词,不译。B分别为:①介词,替,给;②介词,表被动。C 分别为:①用于陈述句尾,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②用于祈使句,助劝勉语气,可译为“吧”)
3.B (A ①不能表明豫让的“忠义” C ② D ② 不能体现襄子的“宽宏”)
4.C (报答的是智伯的知遇之恩。行刺也只有两次)
附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从前曾经先后臣事范氏和中行氏,但并没有什么名声。他离开之后去替智伯做事,智伯很宠信他。等到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联合起来,灭了智伯。灭智伯之后,他们就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所以漆了智伯的头颅,当作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自己这样说道;“唉!士人当为知已的人献出生命,女人当为爱已的人修饰容貌。现在智伯知遇我,我必须为他报仇而死,来报答他对我的厚爱。即使我死了,魂魄才可以不愧对他。”于是他使改换姓名,扮作一个犯罪受刑的奴隶,进入赵襄子宫里,在厕所中做涂饰粉刷的工作。身上暗藏着短剑,想乘机刺杀赵襄子。襄子到厕所来,突然心惊肉跳,就命左右捉住审问那涂饰厕所的奴隶,知道就是豫让,他身内藏着短剑,说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左右的人都要杀他,襄子却说:“他是个有义气的人,我以后留意避开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了以后,没有后代,他的臣子想为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能之士呀!”结果放他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涂漆使身体长满恶疮,吞炭使声音变得沙哑,让自己的形状不能被人辨认出来。他在市上行走求乞,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走去见他友人,他友人辨认出是他,说:“你不是豫让吗 ”豫让说:“我是的,”他友人为他流泪说:“以你的才能,委身去侍奉襄子为臣,襄子必定会亲近宠信你的。(到那时,)你便可做你想做的事,难道不是更客易吗 为什么定要残害身体,改变形状 像这样想法报复襄子,不是很困难吗 ”豫让说:“既然已经委身事人,还想杀他,这便是存了不忠心来侍奉他的君王。我这样做虽然很困难,但是所以要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做人臣子、却存着不忠之心去侍奉他君王的人,感到这是羞愧的呀!”
他走了之后,没有多久,襄子准备外出,豫让便藏伏在他所必当经过的桥下。襄子到了桥边,马忽然,惊跳起来.襄子说:“这必定是豫让想刺杀我。”使人搜查,果然是豫让。襄子不觉长叹一声,流下同情的泪说:“唉!豫先生,你为智伯的事尽忠,已经成名了;而我对你的饶恕,也已仁至义尽。”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王,不掩盖人家的美德;而忠心的臣子,有为名节捐躯的道义。从前您已宽恕放过了我,天下的人莫不称颂您的贤德。今天的事情,我本来应伏罪受诛,但还希望求得您的衣服,砍它几刀,来聊且表示我替智伯报仇的意愿,如此虽死也不觉遗憾了。这不是我所能希望得到的,只是我斗胆说出衷心的话。”于是襄子很为豫让的义气所感动,使派人拿衣服递给豫让。豫让拔剑跳了三下来击刺它,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地下了。于是横剑自杀。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刺客列传(一)
【学习目标】
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去、爱、目、曩;积累常用文言虚词:而、之;翻译重点文句。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读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盖( )聂 淬( )火 囊( )者 忤( ) 处( )士
惛( )然 雕鸷( ) 偻( )行 徵( ) 被八创( )
揕( )其胸 瞋( )目 拊( ) 樊於( )期 ( ) 夏无且( ) 矐( )其目
2、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5)记述荆轲的身世、特长、游历和结交。
第二部分(6-8)太子丹与秦王交恶而欲行刺秦王。
第三部分(9-13)
第四部分(14-17)
第五部分(18)史公论赞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任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 ) 徙魏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
使使往之主人( )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
荆轲嘿而逃去( ) 吾曩者目摄之( )
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 )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
已而相泣 ( )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 )
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盖聂怒而目之( ) 吾囊者目摄之( )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其先乃齐人 ( )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 )
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 )
4、翻译下列句子:
(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2)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3)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5、问题探讨:
(1)“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
(2)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
(3)从第5段看出荆轲与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同?
四、应用拓展
1.阅读“专诸刺王僚”语段,翻译划线的句子。
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译文:
2.陶渊明的诗大多给我们以冲淡静穆之感,然而这首《咏荆轲》却给我们以另一种感觉,试着诵读体会,结合赏析,说说陶渊明对荆轲是如何评价的,小组内交流阅读心得。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赏析】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九)》中云:“陶潜诗喜说荆轲”。其实,现存的《陶渊明集》中,咏荆轲诗仅此一首。因为此诗以较长的篇幅,笔酣墨饱地歌颂了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荆轲的侠义精神,所以给龚自珍留下了“陶潜诗喜说荆轲”的深刻印象。又因为此诗与陶诗中的《读山海经》组诗里的“夸父诞宏志”、“精卫衔微木”诸篇,一反诗人的那种冲淡静穆的“田园诗”的风格,显出“金刚怒目”的另一种神态,透泄出诗人心系功业、壮怀激烈的另一种怀抱,所以这种“猛气充长缨”的“商”、“羽”之声,尽管在陶渊明复沓吟唱的田园牧歌中仅是偶露峥嵘的变“徵”之音,但却特别移人视听,动人心魄。宋代的老夫子朱熹早从陶渊明的此类诗作中窥出诗人的潜在心声。他在《朱子语类》中指出:“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荆轲刺秦,事见《史记·刺客列传》。此诗虽以《史记》的记载为本,叙写了刺秦的整个始末,但诗的重点显然是在易水壮别的场面上。诗的前四句写荆轲受知于燕太子丹,受命除暴扶弱,报仇雪耻。“招集百夫良,岁暮得到卿”,从“善养士”的燕太子丹的角度,烘托出荆轲是百里挑一、得之不易、可托重任的豪侠之士,为荆轲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自“君子死知己”以下在“且有后世名”的长达十六句的主要篇幅用于铺写易水壮别、慷慨赴义的动人场面。诗中用“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夸张性的外观情态的描写,揭示出荆轲嫉恶如仇,壮怀激烈的内在精神。“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的对句,巧由“风萧萧兮易水寒”化出,强烈地泻染了荆轲慷慨赴死的悲壮气氛。“心知去不归”脱胎于“壮士一去不复还”,但将送行者的唱词变为荆轲的内心独白,并缀以“且有后世名”一句,这便从人物的心理内涵中显现了豪侠之士轻生死、重名节的凛然气慨,预示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剧结局。易水壮别,作为全诗的重心,写得有声有色,气氛浓重,情景如见。清人张潮对
此品评道:“写壮士,须眉如画,状易水,萧森之气凄然。”
接着,诗人以精炼的笔墨叙写荆轲的飞盖入秦和秦庭一击。由于这是一次奇功未成的失败之举,所以便无必要绘声绘声地实写行刺的细节,诗人着力表现的仍是荆轲在燕入秦途中的那种“登车可时顾,飞盖入秦庭”的迫不容缓、义无返顾的慷慨赴死气概。
最后,诗篇以四句深沉感叹托意作结。惋惜之余,表达出由衷的钦慕。“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刺秦,事隔千载,诗人“余情”绵绵,感慨良深。结语看似平淡,但平淡的抒怀之语,以其隐约的弦外之意,传达出诗人沉潜的豪放这情,千载之后,仍持续不断地引起知音者的心灵共振。清人蒋薰评论此诗说:“摹写荆轲出燕入秦,悲壮淋漓,知浔阳之隐,未尝无意奇功,奈不逢会耳,先生心事逼露如此。”(见《陶渊明诗集》卷四)龚自珍读了此类陶诗,窥知了他那“猛志固长在”的“心事”,迳以“卧龙”诸葛亮比拟陶潜,作诗曰:“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枯菊高,莫信诗人竞平淡,三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第一百三十)》)。鲁迅先生从《咏荆轲》这类诗作中,看出了陶渊明“金刚怒目”式的另一种形象,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我们认为,陶诗中呈现出的冲淡静穆和金刚怒目的两副两孔,其实就是儒家恪守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的两面映现。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刺客列传(二)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积累常用文言虚词:因、之;翻译重点文句。
2、了解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点。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1、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二、整体感知
1、朗读6-8节,概括各小节的内容。
第6节:燕太子丹与秦王的矛盾。
第7节:是否接纳田光,太子丹与鞠武争执不下,从而引出田光。
第8节: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阅读第二部分,完成下列任务
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稍蚕食诸侯( ) 擅巴汉之饶( )
民众而士厉 ( ) 奈何以见陵之怨 ( )
太子丹受而舍之 ( ) 足为寒心( )
委肉当饿虎之蹊( ) 祸必不振 ( )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 北购于单于( )
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 即起,趋出( )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 ) 偻行见荆卿( )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 非节侠也 ( )
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
2.写出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 )
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
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
②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
③是固丹命卒之时也 ( )
④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 ( )
4、翻译下列句子
(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3)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4)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5、问题探讨
(1)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
四、应用拓展
【拓展阅读】
荆轲:单刀对王朝(一)
杨振雩
易水送别
荆轲踏上的,是一条不归之路。不论成功与否,他都必须死;更重要的是,他背负着一个国家濒危的命运。因而这次的送行非同寻常。
这是一支为生者送葬的队列,这一奇特情景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荆轲为兑现承诺,前去刺杀嬴政。送行的队伍皆白衣素冠。燕太子丹走在前列,庄重而沉滞。队伍在易水边停下。所有的女人都走开了,徒留下一个男人的世界。没有吹吹打打,也没有哭哭啼啼,甚至也没有飞舞的冥钱。
残阳像是印在西天,没有一点热力,四周布满血色彤云。北风萧萧,一阵紧似一阵,胡骑般从易水之上飞掠而过,惊起满河麻疯般的寒波。水波不停地鼓荡着,揉皱了送行者的心。
易水之北是燕国,是个出产胭脂的地方;之南是纵横捭阖,横扫六合的嬴政的天下。多少年后,易水这条毫不起眼的河流,因为见证了这次送别而名垂史册,易水之波因此也获得了永恒。
祭司将牺牲虔诚地供奉于河边,旁边插着带血的寒剑。檀香袅袅地升上来,旋即被乱风搅散。祭司领着众人伏下,跪拜叩头,白皑皑一片,遮没了河边的蒿草,像骤然下了一场大雪。烈酒来来回回祭撒在草丛中,渗入干涸的泥土。这像是盟誓,更像是祈祷。燕有大难,天上的神明啊,请降灵于斯吧!声音上薄云天,下布大地。
时间凝固起来,空气紧张得快要爆炸。人们似乎因缺氧而窒息,以至能闻到肺部铁锈般的腥气。
这时,高渐离身披长发,击响了面前的筑。乐声坎坎然,皎皎然,在不经意中传出。因而起初并不那么响亮,在风中倒显得细若游丝,缥缥缈缈。但这天地间至纯至美的声音,把在场者的心猛然揪住。人们眼前仿佛看见一座山脉从远方绵延而来,由最初的模糊隐约,到平缓断续,到轮廓清晰、渐成规模,再到现在的巍峨高耸。一路上穿云破雾,斩关夺隘。某种意志始终贯穿于它的走向中,为之造势,为之呼风唤雨,使之威风凛凛,气度非凡。山脉庄严而神圣,象征着燕国的列祖列宗传承下来的绵绵香火和江山社稷。
音乐跳跃,舒展。人们看见山间、盆地上升起的袅袅轻烟,蜿蜒溪流。百姓们在其间从容不迫地畋猎、耕耘和生息。一派北国田园景象,美妙无比。
但是时世也并不总是那么清明祥和。北有剽悍的游牧民族,南有虎视眈眈的强邻,加上严寒的气候和恶劣的山地条件,这些都赋予他们以忧郁的气质,这就是所说的“燕赵多悲歌”。但他们骁勇不屈,男儿把悲歌留给女人,宁肯战死沙场保卫家园。弱小,但不失尊严。
高渐离进而以水上跳动的阳光,山间奔流的清泉,长空啾啾的雁鸣等美妙画面,经由音乐续续地演绎出来,触动着人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河流、山川和勤劳的人们,无不令人自豪、甘愿为之歌唱和献身。
荆轲应和着旋律,不由得动情地唱起来。就像以往他们在市廛中常有的那样,你弹我唱,配合默契,几近天衣无缝。好友宋意也跟着高声唱和。
琴声中开始出现一缕不和音,并没引起人们多少注意。演变成嘈嘈杂杂,混混浊浊,平衡被无端地打破了。继而天崩地摧,纲乱纪毁,宛若太古洪荒之初。人们仿佛看到失去理性的战争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疯狂不羁,横冲直撞,它要践踏一切,撕毁一切,再依照它无谓的任性开头重来。所有这些,无不假借着为了天下为了黎民的美名而进行,实则出自人类可怕而又愚蠢的贪婪本性。
高渐离低下身去,几乎贴在筑上,好像伏在危重病人的耳边,聆听深重的叹息。他的长发哀伤地纷披在肩上,表情异常苦戚。琴声转入商调,悲怆,幽咽,如泣如诉。琴弦犹如被血染红,每次颤动,似有血滴落。送行的人们纷纷垂头,掩面而泣,耸动着双肩。
燕国,人们在为你哭泣。命运把你抛入到战争的漩涡,你的国家,你的人民正在经受屈辱和灾难。
在长时的沉郁中,高渐离遭受重创似的,十分虚弱,但他挣扎着从琴弦上直起腰来。就像一个被击倒在地的拳击手,突然听到裁判高喊倒计时,他忍住伤痛,推开地面,支撑身子,试图站起来,流血的嘴角挂上了一丝微笑。
高渐离侧耳,两眼几乎闭上了,双手极度乏力地轻抚琴弦,像柳丝那么绵软。琴声滞重得快要停歇,在风中被抵消到近于无。不知道他还能不能继续。
这时,柳暗花明中,一曲柔曼的乐音又响起来,犹如深海中射入一束光线。尽管微弱,但明快、欢悦,并渐渐增强。危困的燕国幸而有了荆轲,有了英雄,有了一线希望。这无疑是一段回旋曲,对往日美好生活充满眷恋的追溯,但更像是对最后胜利的乐观预见,甚至像是对尘世间荣辱毁誉的断然超越,进入一种诗意的,充满悲悯有如宗教情怀的境地。
所有的目光被琴弦牢牢锁定,心灵被琴声拴住,揉捏,弹拨乃至撕裂。人们泪如雨下,失声痛哭。
突然,高渐离直起身来,长发甩向肩后,一度的乏力感顿时烟消云散,得到神助般高度亢奋。他在筑上俯仰生姿,起落有度。脸上的表情近乎谵妄。目光游离于眼前之物,但却异常坚定地看着他想像中的目标。长发时而如柔丝,时而如剑戟;时而飘洒,时而劲舞。他的呼吸好像跟不上思想的速度,跟不上音乐的进展,几乎也跟着进入形而上的状态,干脆消失了。这分明不是击筑,而是一段灵魂之欢舞。他在期待着与另一个灵魂进行对舞。
夕阳变成一个轻轻的手印,上实下虚。易水折射出冷冷的光芒。天地间一片苍茫。荆轲应和着高渐离,拔剑而舞,剑尖挑着渐弱的夕照,在苍天和四野间电光般游走折冲。他且进且退,且舞且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有如洪钟大吕,荡气回肠。
他是一个出色的诗人,虽然留下的只有两行诗,但它足以流传千古。荆轲舞之蹈之,歌之唱之,出神入化,酣畅淋漓。他不悲不欣,如入无我之境。
高渐离愤然击弦,乐声骤然增强,变作激越的羽调。铿铿然,铮铮然,如铁骑突出,刀枪乍鸣。不堪屈辱的人们接受了命运的挑战,他们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马匹在河畔徘徊着,不时奋蹄嘶鸣。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怒发冲冠。他们的心被紧紧抓住,比拳头捏得更紧,举得更高,它们在寻找目标,渴望着奋力一击。
荆轲蓦地停住舞步,收回宝剑,插入剑鞘,端起杯酒,一饮而尽,转身登车,绝尘而去。车盖疾驰如飞,跨越关山重阻。荆轲再也没有回过头。
大雁嘹唳着飞过长空,飞到南方一个叫彭蠡的大湖去越冬。荆轲仗剑南行,他却去迎接生命的冬天。他不忍回看身后的那一幕雪色,他要坚定自己,做到内心一定不能下雪。他渴望的是炭与火,是雷与电,是屈辱中的刀光剑影,是压榨下陡然拥有的非凡力量。
关于这个送行场面,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