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

文档属性

名称 《史记选读》之《项羽本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4 16:58:35

文档简介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项羽本纪(三)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本文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文言知识;
2、全面认识与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
3、体会作者对项羽赞叹与惋惜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复习巩固本文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对项羽赞叹与惋惜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 通 )
(2)乃持项王头视鲁 ( 通 )
(3)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 通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流逝。
B、与秦军遇。 遇:遭遇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壁:营垒
D、诸侯皆属焉。属:归属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大惊 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B、以示士卒必死 连词,表目的,来
C、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 介词,从
D、项王则夜起 连词,不译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军营,营垒。活用为动词,修筑营垒,驻扎。
B.直夜溃围南出  同“值”,当
C.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zhǔ,跟随。
D.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开,让开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溃围南出,驰走   B.地方千里,众数万人
C.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D.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溃围南出,驰走   B.项王乃复引兵而 东
C.亦足王也      D.马童面之
7、选出下列词类活用中名词作动词的一项
A、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B、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C、项王然其言 D、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8.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寿毕,请以剑舞
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C.籍独不愧于心乎        良曰:“长于臣”
D.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9、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然今卒困于此
C.徒见欺       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二、重点研讨
学习课文第九小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一)解决重点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虚词
①舜目盖重瞳子( ) ②乃引“天亡我”( )
③自矜功伐 ( )( ) ④何兴之暴也 ( )
⑤岂不谬哉 ( ) ⑥位虽不终(   )
2、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①豪杰蜂起( )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
③五年卒亡其国( )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③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二)问题探讨
1、思考:司马迁的点评中包含了他对项羽一生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2、用一句话概括你对项羽的印象。思考:司马迁是如何塑造这样一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你什么写作启示?
三.应用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鸿门宴》《高祖本纪》与本文,从性格与成败的角度谈谈你对项羽与刘邦最终成败的看法。
材料一:观始皇出游
项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材料二: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材料三:
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材料四:
刘邦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你的评价与看法: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项羽本纪》(一)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特殊文言现象。
2、品读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分析其早期性格特点。
3、品读第3节,了解“巨鹿之战”,分析项羽的将帅神威。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特殊文言现象。
2、分析项羽早期性格特点,了解“巨鹿之战”中项羽的将帅神威。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读:
1、背景资料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2、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狱掾( ) 陇(   )亩 舣(   )船  甬( )道
釜( )甑( ) 力能扛( )鼎 被十余创(   )
垓( )下 绐(  ) 觉寐(   ) 刈( )旗
二、整体感知:
1、查阅资料制作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明确:《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 ————事业的起点
————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 —————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英雄未路的终点
2、速读课文,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项羽家世 ;第二部分(第2段):
第三部分(第3段): ;第四部分(第4段):
第五部分(第5段):东城快战 ;第六部分(第6——8段):
第七部分(第9自然段):项羽本纪赞。
3、划出难读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三、重点研讨
(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一、二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解释下列加点字
学书不成,去( )( )
以是知其能( )( )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 )
略知其意( )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 )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 )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
以故事得已 ( )
梁以此奇籍 ( )
2、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①项梁怒之( ) ②又不肯竟学( )
③毋妄言,族矣( ) ④梁以此奇籍( )
3、指出句式特点: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 )
与籍避仇于吴中( )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
4、翻译下列句子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5、问题探讨
(1)第一段交代了项羽家世的哪些情况?有何用意?
明确:
( 2 )课文一、二节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其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
(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解释下列加点字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 )
九战,绝其甬道( ) 无不膝行而前( )( )
楚兵冠诸侯( ) 诸侯皆属焉( )( )
2、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 无不膝行而前( )
3、翻译下列句子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注意句式特点)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4、问题探讨
(1)在巨鹿之战中,描写战争的句式、节奏有什么特点?和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2)“巨鹿之战”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四、应用拓展
阅读下文分析项羽的性格,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项羽召黥(qíng)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yì)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结合材料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项羽本纪》(二)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特殊文言现象
2、通过品读第4--8节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3、总结把握文章中塑造人物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特殊文言现象
2、分析人物形象,总结把握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法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项梁尝有栎阳逮( ) 盖当寥洲周公之被逮( )
毋妄言,族矣( )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侯皆属焉( )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2、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力能扛鼎:
破釜沉舟:
作壁上观:
二、整体感知
诵读4—8节,说说这部分写了那几件事情,表现了项羽什么样的处境?
三.重点研讨
(一)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4—8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解释下列加点字
兵少食尽( )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
是何楚人之多也( )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平明,汉军乃觉之( )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田父绐之曰( ) 无以渡( )
以五千骑追之( ) 以故汉军追及之( )
期山东为三处( ) 汉军皆披靡( )
原大王急渡( ) 籍独不愧于心乎( )
2、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项王军壁垓下夜( )
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直夜溃围南出( )( )
亦足王也( )
独鲁不下(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古义: ;今义:表示后一件事情紧接着前一件事,后一件事往往是由前一件事引起的。)
②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某一区域、地区、部分。)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
5、翻译下列句子
(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2)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4)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6、问题探讨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抓住“泣数行下”的细节分析)
(2)“东城快战”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3)品读“垓下悲歌”和“乌江自刎”两部分内容,体会其悲壮美,并思考:项羽本可以东渡乌江,为什么最终选择自刎?
我们在前几课中已经从各个角度分析了项羽这个人物:他神勇无敌,却又不懂战略,徒逞匹夫之勇;他仁而爱人,却又不懂用人,特具妇人之仁。若以成就事业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话,那么项羽无疑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对于后世的读者来说,比起刘邦来,我们却更为欣赏项羽,因为他重情、重义、重节。乌江自刎是项羽本纪中两个最为精彩的片段之一,在这段里,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前几节课所分析的项羽的种种缺点都找不到了,留下的只是一个重情、重义、重节的悲情英雄穷途末路的形象。
(4)阅读全文,归纳项羽的形象与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完成下表。
事件 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
少时学习 个性化语言
观始皇 豪情壮志 大丈夫气概
巨鹿之战 正面描写
叱咤风云,顶天立地
霸王别姬 细节描写
英雄气短 儿女情长 侧面烘托
东城快战 骁勇善战 细节描写
神勇过人
乌江自刎 语言描写
小结: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四.应用拓展
下面三首诗对项羽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你同意哪一首诗的观点?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本纪(一)
一、情境引读
yuàn  lǒng  gāng yǐ    fǔ  zēng  
yǒng chuāng    gāi dài   mèi    yǐ
二、整体感知
1、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未路的终点
2、少年言志 巨鹿之战
霸王别姬 乌江自
三、重点研讨
(一)1、放弃/因为这个,因此/才能
在……之下,不及/略微,大概/有罪相牵连/暗中/介词, 用/部署,约束/因为
因为/举起/超过/即使/敬畏
2、①怒, 为……生气;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②竟,使……完成;使动用法
③族,灭族;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奇,认为……与众不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倒装句
4、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项梁)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5、(1)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用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两件事。
一是少时学习情况。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非凡。
豪迈不群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二)1、率领 使……沉没
断绝 用膝行进 上前
位数第一 归属 代词,代项羽
2、于是,就 介词,用
连词 表目的,来 连词,表修饰
3、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定语后置)
(诸侯将领)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
4、 (1)这节前面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 句式简短,节奏急促,写出了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而且抓住战士的心理(破釜沉舟),展示了项羽卓越、非凡的指挥才能。 文字虽然不多,但项羽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形象跃然纸上。
(2)这里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三个“无不”、两个“莫敢”),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性格:残暴不仁,目光短浅,沽名钓誉
翻译: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
附参考译文:
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道:“秦军官兵人数仍很多,他们内心里还不服,如果到了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不如把他们杀掉,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yì,益)进入秦地。”于是楚军趁夜把秦军二十余万人击杀坑埋在新安城南。
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那个劝项王的人说:“人说楚国人象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把那个人扔进锅里煮死了。
项羽本纪(二)
一、温习回顾
1、有罪相牵连/逮捕/杀死全族,名词作动词/族灭/归属 /跟随
2、力能扛鼎: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破釜沉舟:砸碎锅子;凿沉船只。比喻战斗到底。
作壁上观:在壁垒上观看别人交战。比喻从旁观望;置身事外。
二、整体感知
(1)写了“四面楚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等几件事;
(2)表现了项羽英雄末路的无奈处境。
三、重点研讨
(一)1、数量少/ 稍微/为什么/ 跟随 /才 /只,仅仅/欺骗/用来//率领/因为 /约定/ 倒伏/赶快 /难道
2、壁,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
楚歌,名词活用为动词,唱楚歌
直夜,名词作状语,在当夜 南,名词作状语 ,向南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降服
3、 ①古义:在这时;今义:表示后一件事情紧接着前一件事,后一件事往往是由前一件事引起的。
②古义:地理面积;今义:某一区域、地区、部分。
4、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5、(1)(项王)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
(2)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3)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
(4)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
6、(1)《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天高地厚,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巨鹿之战:侧面描写 通过楚兵的勇猛、诸侯的对项羽的敬畏衬托项羽神勇过人的将帅形象。
东城快战:正面描写项羽的语言神态,直接展现项羽“认输但不服气”的末路英雄形象。
(3)乌江亭长的出现是诱因,项羽自身的性格是本因。 乌江自刎的原因是明义知耻卫尊严。项羽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虎死不倒架,他树立起一座巍巍丰碑:生为万人杰,死为鬼中雄。
(4)
事件 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
少时学习 好高骛远 性情粗疏 才气过人 个性化语言
观始皇 豪情壮志 大丈夫气概 个性化语言
巨鹿之战 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形象 正面描写
叱咤风云,顶天立地 侧面烘托
霸王别姬 侠骨柔情 英雄末路 细节描写
英雄气短 儿女情长 侧面烘托
东城快战 骁勇善战 细节描写
神勇过人 语言描写、夸张
乌江自刎 坦荡磊落 顶天立地 语言描写
四、应用拓展
晚唐杜牧的《题乌江亭》认为:胜负是兵家之常,项羽在乌江边虽遭失败,但只要“包羞忍耻”,仍是“男儿”好汉。江东弟子人才辈出,项羽若渡过江东,吸取教训,以后“卷土重来”也大有可能。作者认为英雄豪杰应能伸能屈,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兵败雄心在,如果卧薪尝胆,一切从头开始,“东山再起”是有可能的。他的观点是“男儿大丈夫”兵败自刎并不足取,而“忍辱含垢”、力图雪耻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北宋王安石的《乌江亭》认为:楚军身经百战早已疲惫不堪,壮士也为之悲哀,垓下兵败的颓势已难挽回。江东子弟虽然还存在,但有谁愿意为项王“卷土重来”效力呢 作者认为此时的项羽已是军民离心,不再是当初起兵江东之势了。而今中原兵败,大势已去,实无回天之力。纵使回到江东,也不可能有当年的辉煌了。
身经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的李清照的《绝句》对项羽是非常推崇的。她认为:人活着时应当作“人间豪杰”,即使死了也应当成为“鬼中英雄”。项羽西汉初年在乌江自刎的事,到北宋末年已过去千年之久,但作者至今还思念着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作者认为项羽是位豪迈刚强、壮烈感人的悲剧英雄。她不以成败论人,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气概豪壮,可敬可畏可歌可泣,令人敬仰。
项羽本纪(三)
一、温习回顾
1、(1)“繇”通“徭”,徭役 (2) “视”通 “示”,给……看 ,出示
(3) “ 寤”通 “悟”,醒悟
2、A 逝,驰骋
3、D、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4、D、 退避
5、D、 可怜,同情
6、A
7、 B、壁,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
8. D A.率领 用 B.仅仅 才
C. 在 比 D.主谓之间,取独
9、A A.定语后置句     B.被动句
C.被动句       D.被动句
二、重点研讨
(一)1、①可能,大概 ②却,竟然 ③夸耀 功业
④突然 ⑤糊涂  保持到最后 
2、①蜂起,名词作状语,像蜂涌起
②师,名词活用为动词,效法
③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3、①古义:微小的权利; 今义:长度。 
②古义:治理;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4、①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
②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   
③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
(二)问题探讨
1、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 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肯师法古人,终致失败,极叹他的灭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2、神勇无敌、逞匹夫之勇、重情、重义、重节。
司马迁精选典型材料,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个性传神的语言,生动真切的细节,采用侧面烘托,夸张渲染等手法,充满激情地来写项羽,写得那么辉煌,那么崇高,那么具有震撼力。在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笔法之下,项羽这位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历史记述的是过去,但决没有过时”,项羽活在了司马迁的笔下,并随着历史的烟雨风云穿越时空永驻世人心中,千载如生。正如这一专题名称一样: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其他篇目中也渗透了这些刻画技巧,后代的其他作品在塑造人物时也从中汲取了养料。
三、应用拓展
性格决定命运“楚汉相争”实为项羽与刘邦的性格之争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暴戾残忍。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宽厚爱人。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