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

文档属性

名称 《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4 16:58:35

文档简介

屈原列传(一)
一、情境引读
战国 、浪 漫 主 义、楚 辞 体、《 离 骚》。《楚 辞》。
二、整体感知
1、zhǔ Chánchǎn dá jiàn kù zhuónào jiào niè zǐ wū gài jìn mò
jiù fèn pī bū zhǔ chuò lí mén mén huò
2、屈原由见“黜”而见“迁” ; 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经过 ; 屈原死后的影响
三、重点研讨
1、(1)志同“记” 记忆力 (2) 离同“罹”遭遇 (3) 指同“旨” 旨趣
(4) 反同“返” 返回 意译 反思、追念 (5)见同“现”显现、表现
(6) 濯同“浊” 污浊 (7)见同“现”表达 (8)泥同“涅” 染黑
2、(1)见闻、学识;明晓;对于;熟练、熟悉
(2)信任 (3)位次;妒忌 (4) 写作 (5)改变、更改;允许、同意
(6)自夸、炫耀;认为;除了;没有人;制定(7)恨、痛心;取独;明
(8)处境困难;疲困 (9) 过分而失当 (10)列举;事物;表达;称许
3、(1)入 :名作状 对内 、在朝内 。 出:名作状 对外、在朝外
(2)谗谄:动词活用作名词,说好人坏话的小人。
(3)邪曲: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不正的小人。方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4) 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5)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6)泥:名词活用作动词,染黑
4、(1)状语后置句 (2)判断句(3)被动句 (4) 被动句 (5)被动句
(6)状语后置句
5、(1)(屈原)对内就与楚怀王商议国家大事,来发出号召命令;对外就接待宾客,
应付诸侯。
(2)离骚就是(相当于)遭遇忧愁的意思。
(3)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写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4)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方正,他描述的是平常的事物,但含义(旨趣)极其重大;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义很深远。
(5)(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而游离尘埃之外(超脱尘世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6、(1) 王甚任之 和 王怒而疏屈平 。甚任: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怒而疏: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2)夹叙夹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四、应用拓展
1、参考译文:君子的才能不能发挥,这是天命。所以潜藏的龙不出现在世间也不感到憋闷,《关雎》为周朝悲哀却不感伤同情,蘧瑗隐藏着自己的才智,宁武保持像愚人一样的品性,都是为了保全性命规避灾难,不受到俗世的迫害。所以《大雅》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哲保身)。”这是很可贵的。
现在像屈原,显露才能炫耀自己,在危难的国家里和一群小人争宠,因为小人的谗言被国君(楚怀王)疏远,却指责楚怀王,埋怨朝廷,神情忧愁苦苦思索,强烈指责诽谤他的人,和小人们仇恨对立互不相容,投江而死,也贬低了那些高洁狂狷有高尚情操的人。他的《离骚》多写昆仑、冥婚、宓妃等虚无缥缈的事,都不合法度、文章经义。说他兼备了《诗经》的风雅,能和日月争光,就太过了。
看法:班固《离骚序》驳斥刘安《离骚传》对屈原和《离骚》的评价“似过其真”,认为屈原之志说不上可“与日月争光”,《离骚》也并非义兼《风》《雅》。虽然他也主张全身远害,明哲保身,但是他对屈原的关注,似乎不是同情与惋惜,而是贬斥与指责。因为屈原在“君子道穷”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全命避害”,反而“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进而还“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最后落得“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所以“亦贬(清)洁狂狷景行之士”。
屈原列传(二)
一、温习回顾
1、(1) 妒忌 (2)写作 (3) 改变、更改;允许、同意 (4) 处境困难;疲困
2、(1)人穷则反本 , 故劳苦倦极 疾痛惨怛 , 未尝不呼父母也 。
(2) 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盖自怨生也 。
三、重点研讨
1、(1)绌,通“黜”,指罢免官职。(2)内,通“纳”,接纳(3)质,通“贽”,见面礼。(4)从,通“纵” ,合纵,指诸侯联合抗秦的联盟 (5)反,通“返”,返回。
2、(1)呈献 (2)往、到 (3)希望;就;快意,心里舒服(4)用 、拿; 抵得上;到 (5)逃跑;奔向;到 ;最终 (6)同义复词: 希望 ;副词,全部、彻底 (7)表达;意愿 、愿望 (8)连、跟着
3、(1)厚币:名词作状语,用(拿着)丰厚的礼物………
(2)存、兴: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3)亡:动词使动,使……灭亡;破:使……破败 (4) 内、外: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5)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6)客: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7) 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4、(1) 被动句 (2)状语后置句 (3)状语后置句(4)状语后置句 (5)状语后置句
(6)宾语前置(7)被动句(8)判断句
5、(1)(张仪)到了楚国,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还在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
(2)屈原已经憎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希望怀王彻底醒悟,(坏的)风俗全都改变。
(3)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表达(这种)意愿 。
(4)国君无论愚蠢的、明智的、贤能的、无能的,没有谁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
(5)军队遭受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怀王)不了解人才招来的祸患啊。
(6)(令尹子兰)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 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6、(1)大事: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④复释张仪;⑤诸侯击楚;⑥赴秦身死;⑦为秦所灭。用意:作者写怀王三次被秦国欺骗,兵败地削,客死于秦,从此楚国元气大伤,最后被秦国消灭。这就说明屈原个人的遭遇同他的祖国命运息息相关。
(2)这段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这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
四、应用拓展
1、默写(略)
2、(1)(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2)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
(3)楚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职分,因此在朝内被郑袖迷惑,在国外受到张仪的欺骗
屈原列传(三)
一、温习回顾
(1) 呈献;质通“贽” 见面礼 (2)往、到 (3)表达;意愿 、愿望
(4) 连、跟着
二、整体感知
见黜 、 见 迁
三、重点研讨
1、(1)被同“披” 披散着(2)全 (3)吃;酒糟;喝;薄酒(4)洁净的样子;浑浊的样子(书上注释:玷辱)(5)皎洁的样子;尘垢 (6)这类人;文辞此指文学(7)到 (8)悼念死者(9)被贬归野;在朝为官;茫然
(10)终于、最终
2、(1)日,名作状,一天天 (2)祖,名作动 ,效法 (3)同、轻,形容词意动,把…… 看作相同;认为…… 是轻的 或解释为“轻视”
3、(1)省略句 (2)定语后置句 (3)被动句 (4)被动句(5)被动句
4、(1)明年(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2)诡辩(古:欺诈的言论。今:无理狡辩,动词。)
(3)奈何(古:怎么,为什么。今义:对付,处置 )
(4)反复( 古:返回 ( 楚国 ) 恢复 ( 国家 ) 。一说,反,覆转。今: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5)颜色( 古:脸色、面容。今: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6)形容(古:形体容貌。今: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7)推移( 古:变化。今:移动。)
(8)从容 (古: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5、(1) (如果世上)人人都醉了,为何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才美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2)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拍掉衣服上的尘土。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的身体受脏物的污染呢!
6、(1)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人生哲学、品格操守、政治取向。在这对照中让读者既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2)首句写由屈原作品而了解屈原品格;次句写实地了解屈原行事而钦服其人品;第三句写读贾生的《吊屈原赋》 而赞美屈原才干;末句借贾生《服鸟赋》说明屈的为人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并非不可理解。
(3)(1)选材角度不同。《廉》等采用“横式”,即截取人物的横截面,描述事迹,刻画人物;而本文则采取“纵式” ,即以时间先后为序,截取人物一生的若干事迹加以勾勒,表现人物。(2)写法不同。《廉》等“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
四、应用拓展
1、A 2、 D 3、B 4、C
5、(1)吴廷尉做河南郡郡守时,听说他才学优异,召见(他)并安排(他到)自己的官署里,非常宠爱(他)(或:特别器重他)。
(2)(文帝)每次下达诏令让臣子们议论问题,各位老先生说不出什么,贾生全替他们对答,人人都感到说出了他们所想说的话。
(3)绛侯、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一班大臣都嫉妒他,就说贾生的坏话说:“这个洛阳少年,年轻学浅,一心想独揽大权,使许多政事造成混乱。”
参考译文:
贾生名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在当地闻名。吴廷尉做河南郡郡守时,听说他才学优异,召见(他)并安排(他到)自己的官署里,非常宠爱(他)(或:特别器重他)。孝文皇帝登位不久,听说河南郡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还因他从前和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向文帝推荐说贾生年轻有才,很通晓诸子百家的书。孝文帝征召他让他担任博士。
这时贾生二十多岁,在同僚中最为年轻。(文帝)每次下达诏令让臣子们议论问题,各位老先生说不出什么,贾生全替他们对答,人人都感到说出了他们所想说的话。各位博士从此就认为贾生才能(超常),比不上(他)。孝文帝也喜欢他,越级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
贾生认为汉朝从建国到孝文帝时二十多年了,国家安定团结,就应当改订历法,改变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上述各项仪式法度草案,崇尚黄色,数字采用“五”,取定官职名称,全部改变秦代的旧制。孝文帝登位不久,谦恭退让,没来得及变法改制。各项法令的修改审定,和列侯都赴任自己的封国,这些主张都是由贾生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建议让贾生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一班大臣都嫉妒他,说贾生的坏话说:“这个洛阳少年,年轻学浅,一心想独揽大权,使许多政事造成混乱。”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他,不采纳他的建议,就让贾生做长沙王太傅。
贾生辞别后前往长沙,听人说长沙地势低洼潮湿,自认为寿命不长,又因为因为被贬而去的,(所以)内心很不自在。
一年多后,贾生被召回长安朝见皇帝。孝文帝正在虔诚地承受神的降福,坐在宣传室里接见贾生。孝文帝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生询问鬼神的原本。贾生因而详细说明鬼神形成的情状。一直谈到深夜,孝文帝在坐席上渐渐前移靠近。接见完后,孝文帝说:“我许久没见贾生,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看来,比来上他啊。”过不久,任命贾生做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爱好读书,所以叫贾生做他的老师。
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做列侯。贾生进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多次上奏疏,说现在诸侯的封地有的连接几郡,不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它。文帝没有采纳。
过了几年,怀王骑马,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生感伤自己做太傅不像样子,哭泣了一年多,也死了。贾生死时年纪三十三岁了。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屈原列传(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积累前三节中害、属、夺等重要文言实词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前三节中害、属、夺等重要文言实词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重点研读第三节,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传评结合)的不同于一般史传文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读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 , 时期我国第一个伟大的 诗人,开创 诗歌新样式,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 》。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最完整的文献。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屈原是战国时代的人,贾谊是西汉初期的人,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人编在一起呢?明代陈仁锡《史记考》说:“屈贾俱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同传。”近代李景星《四史评议》进一步说:“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遏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这两家的说法是很好的。这篇传记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为才人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荦,而结果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至穷愁潦倒,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贾谊是汉初最有才气、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之一,但终未被重用,才能无从施展,终生郁郁不得志。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也引起了司马迁的感慨,故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而司马迁也是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自况《史记》之成,基于垢辱。他在最后的“太史公曰”中又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属( )草稿 谗谄( ) 惨怛( ) 谗人间( )之
帝喾( ) 濯淖( ) 皭( )然泥( )而不滓( )
商于( ) 屈匄( ) 靳( )尚 唐昧( ) 咎( )
忠臣之分( ) 被( )发 餔( )其糟 相随属( )
啜( )其醨( ) 汶汶( ) 温蠖( )
2、全文可以分为五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3)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
第二部分(4—10)
第三部分(11)
第四部分(12)
第五部分(13) 史官论赞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阅读文本第一部分,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
(2)离骚者,犹离忧也。( )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4)人穷则反本( )
(5)靡不毕见( )
(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7) 举类迩而见义远( )
(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
(2)王甚任之( )
(3)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
(4)屈平属草稿未定( )
(5)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
(6)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8)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 )
(9)《国风》好色而不淫( )
(10)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
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2)谗谄之蔽明也( )
(3)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
(4)明道德之广崇 ( )
(5)蝉蜕于浊秽 ( )
(6)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2)离骚者,犹离忧也。( )
(3)方正之不容也( )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5)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
(6)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
5、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离骚者,犹离忧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6、问题探讨:
(1)文章第一、二段写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其中心句是 和 。
请结合文本分别说出屈原被信任、被疏远的原因。
答:
(2)请仔细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
答:
四、应用拓展
1、对司马迁的《史记》及人物评价,历史上也有一些批评意见。下面这则材料就对屈原的做法、人品和作品进行了指责。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看法。
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
——东汉班固《<离骚>序》
(1)
(2)
(3)
(4)
看法:
2、背默第三段。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屈原列传(三)
【学习目标】
1、学习11—13节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被、祖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继续体会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屈原的遭遇与楚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领会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被、祖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重点研读第十一节,继续体会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厚币委质事楚( )
(2)使使如秦受地( )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二、整体感知
课文第三部分(11节)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部分形式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第四部分(12节),写屈原死后的影响。屈原创造了楚辞一体且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因而楚终为秦所灭。第五部分(13节)司马迁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深沉赞颂。
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见任——见疏—— —— ——自沉),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1—13节,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被发行吟泽畔 ( )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3)餔其糟而啜其醨( )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5)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
(6)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
(7)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 )
(8)及见贾生吊之( )
(9)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
(10)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其后楚日以削( )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3)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被发行吟泽畔( )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
(3)而自令见放为( )
(4)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5)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 )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3)奈何绝秦欢( )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 )
(5)颜色憔悴 ( )
(6)形容枯稿 ( )
(7)而能与世推移 ( )
(8)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5、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1)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
(2)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
6、问题探讨
(1)课文第11节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2)课文末段是司马迁的赞词,这段文字共四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每句的内容。
答:
(3)本文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人物传记相比,在选材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四、应用拓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以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候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连接 B.召置门下,甚幸爱 幸:宠爱
C.贾生尽为之对 对:回答 D.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具:详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征为廷尉 乃使其从者衣褐
B.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侯生因谓公子曰
C.文帝召以为博士 为楚怀王左徒
D.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贾生“很有才学”的一项是( )
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②贾生尽为之对
③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④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⑤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⑥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河南郡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招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B.贾谊刚到朝中做官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
C.做了太中大夫的贾谊,主张变更秦朝的法度,并且出台了一些由文帝起草的变法律令。
D.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做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他的建议始终未被文帝采纳。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3)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屈原列传(二)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文本4—10节(第二部分)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绌、委、如、致、因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继续体会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屈原的遭遇与楚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领会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学习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绌、委、如、致、因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重点研读第九节,继续体会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
(2)屈平属草稿未定( )
(3)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
(4)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 )
2、默写。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 ,
未尝不呼天也; , 。
(2) ,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
二、整体感知
课文第二部分,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段史实, 即: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为下文屈原自沉汨罗作铺垫。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阅读文本第二部分,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屈平既绌 ( )
(2)亡走赵,赵不内( )
(3)厚币委质事楚( )
(4)齐与楚从亲( )
(5)使于齐,顾反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厚币委质事楚( )
(2)使使如秦受地( )
(3)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心甘焉。( )
(4)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5)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
(6)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
(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1) 厚币委质事楚( )
(2)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
(3) 亡国破家相随属( )
(4)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5)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
(6) 身客死于秦( )
(7)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
(2)大破楚师于丹、淅( )
(3)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
(8)此不知人之祸也( )
5、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6)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6、问题探讨:
(1)文章的第二部分记叙了楚国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答:
(2)精读第九段,思考:这段是怎样将叙述和议论结合在一起的?
答:
四、应用拓展
1、默写: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邪曲之害公也, ,

(2)中述汤武, , , ,

(3)其志洁, 。其行廉, 。
(4) ,蝉蜕于浊秽, ,
, 。
2、翻译
(1)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2)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