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史记》选读第三专题高祖本纪

文档属性

名称 选修《史记》选读第三专题高祖本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4 16:58:35

文档简介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高祖本纪(一)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大度、家人、走、酤、雠、善、易、绐、谒、引、阑、竟;积累常用文言虚词:因;翻译文中重点文句。
2.在阅读《高祖本纪》的基础上,重点研讨《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1.积累1—4节中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文中重点文句。
2.体会《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读
本文选自《史记·高祖本纪》,内容上有所删改。“高祖”指汉帝国开国之君刘邦;“本纪”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例,“本纪”用于记载帝王的史迹。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刘媪( ) 大泽之陂( ) 贳酒( )
酤( ) 雠( ) 折券( )
单父人( )( ) 喟然( )
郦食其( )( )( ) 踞床( )
长揖( ) 荥阳( ) 颍阳( )
黥布( ) 章邯( ) 王关中( )
玉玺( ) 轵道( ) 飨军士( )
解而东归( ) 阳夏( ) 妒贤嫉能( )
给馈饷( ) 玉卮( ) 和习之( )
刘濞( ) 狎侮( )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17)
第三部分(18—20)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隆准( )
狎侮( )
贳酒( )
酤酒( )
酒雠( )
引入坐( )
刘季固多大言( )
酒阑( )
竟酒( )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
臣有息女( )
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
及见怪( )
避仇从之客( )
因家沛焉( )
公始常欲奇此女( )
3、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 )
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
高祖因狎侮诸客( )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
4、重点文句翻译,注意划线词语: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5、问题探讨:
(1)这一部分介绍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又说“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对这种评述,你有什么看法?(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秉笔直书的精神)
(2)赏析片段: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段文字反映了刘邦什么样的心理?
四、应用拓展
1、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说说这段话显示出刘邦什么性格特征。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
【资料链接】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一)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后接第二课时“资料链接”)《史记》选读李将军列传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高祖本纪(二)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可、说、略、诽谤、偶、弃市、约束、谕、从、啖、组、属、族、距、谢;积累常用文言虚词:以;翻译文中重点文句。
2.了解《史记》中采用互见法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
1.积累5—8节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文中重点文句。
2.了解《史记》中采用互见法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贳酒( ) 竟酒( )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 臣有息女( )
公始常欲奇此女(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 )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5—8节,说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件事。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5—8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夺其军,可四千余人( )
沛公方踞床( )( )
因张良遂略韩地( )
沛公引兵西( )
以秦王属吏( )
止宫休舍( )
诽谤者族( )( )
沛公然其计( )
见谢项羽( )
旦日( )
偶语者弃市( )( )
案堵( )
2、找出下列活用的词并解释:
北救赵( )
分王关中( )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
先入关者王之( )
告谕之( )
项羽乃号雍王,王关中( )
会项伯欲活张良( )
夜往见良( )
沛公从百余骑( )
遂西入咸阳( )
3、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遇彭越昌邑,因与俱攻秦军( )
因张良遂略韩地( )
固以能宽容( )
乃以秦王属吏( )
欲以求封( )
因以文谕项羽(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
②止宫休舍( )
③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
④欲以求封( )
⑤籍何以生此( )
5、重点文句翻译(注意划线词语)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及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⑤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⑥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6、问题探讨:
互见法是司马迁为适应纪传文体的需要而创造的述史方法和表现手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相补。将第8节中关于“鸿门宴”前因后果的记述与必修三中的《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讨论这种写法(互见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应用拓展
1、下面两段文字是《项羽本纪》关于刘邦的两段颇为传神的描写,但《高祖本纪》中却一带而过或未予记载,这是为什么?从下面两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刘邦什么性格?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资料链接】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二)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高祖本纪(四)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无赖、力、害、发、复、顿首、特、比;积累常用文言虚词:者、为、以、之;翻译文中重点文句。
2.分析刘邦形象,总结本文写人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
1.积累16—20节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文中重点文句。
2.分析刘邦形象,总结本文写人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功伐( ) 大王起微细( )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 )都彭城( )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 )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16—20节,概括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16—20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 )
有功者害之( )
纵酒( )
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 )
道旧故为笑乐( )
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
张饮三日( )
沛父兄皆顿首曰( )
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
比沛( )
找出下列活用的词并解释:
高祖欲长都洛阳( )
不如仲力( )
泣数行下( )
日乐饮极欢( )
3、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 )( )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
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
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
②运筹策帷帐之中( )
③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
5、重点文句翻译(注意划线词语)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6、背诵默写16段高祖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7、问题探讨:
①齐读刘邦《大风歌》,思考:帝业确定,衣锦还乡,可以说是人生顶峰,为什么还要落泪呢?
②结合文本,讨论分析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
③司马迁在本文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的?
四、应用拓展
借助课后注释,参考下面的赏析,阅读《古代诗歌读本》100页中《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你看当瞎五留引着一帮不务正业的家伙,胡乱地吹笛擂鼓奏起乐来,宣告皇帝车驾到达时。先来的是一彪仪仗队,引头的是彩旗队,许多面旗帜迎风舒展,有月旗、日旗、飞虎旗、凤凰旗,还有蟋龙戏珠旗,各种图案,五颜六色,真让人目不暇接。紧接着是一队兵器,有叉,有斧,有金瓜锤,光彩耀眼,威势逼人。再下来的是引道的鹅毛宫扇。最后是皇帝乘坐的车子到了,驾车的一色都是壮马,车上用黄色丝绸做成圆盖,车前八个大官导驾,车后跟着一群捧着皇帝用物的内侍,还随着一群嫔妃宫女,真是好大的气派。然而,这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所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那些有着吉祥意义的皇室旗帜,在他看来只是白环套住个兔子,红圈打住个乌鸦;凤凰,他以为不过是只在跳舞的鸡;飞虎,他看了还觉得可笑;狗干吗要插上翅膀;而那象征帝皇的龙,他觉得和蛇也没啥区别。那些光闪锃亮的武器,有些他是从来没看见过,只能拿自己所熟知的事物去猜想,于是金瓜锤成了甜瓜苦瓜,朝天蹬成了倒放的马鞍,显得那么不伦不类。东西怪,人也怪,穿了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一个个板起面孔,没有一点表情,就像是庙里的菩萨装模作样。经他这么一“理解”,这支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就变成了耍把戏的队伍了。使人读来,感到忍俊不禁。但是掩卷深思,又感到合乎情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扭歪了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嘲讽和鞭挞。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粗粗勾勒几笔,就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近乎夸张,但又是真实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最成功的当然数“我”,作者对他的外形完全没有作任何描绘,但读了这套散曲,几乎就有一个真实的人在眼前活动。第一首曲子从他对支应苦差的抱怨,和对富户的嘲讽,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是普通农民。以后的三支曲子可以看出他的见闻实在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是在村里劳动。同时他的性格是风趣开朗的。再往下几支曲子,则又可以判断他和刘邦的关系,估摸出他的年岁来。同时又可以看出他那种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的性格。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典型,通过他的嘴,作者说出了广大百姓想说又不好说的话。其次是刘三。作者几乎只用一支曲子,抓住了他的几个细节,就画出一个好酒闲散无赖的画像。除此之外,如王乡老、赵忙郎等,虽然只用了一两句话,也活脱脱画出了那种得意洋洋,又要强装惶恐恭敬,装模作样的小丑式的脸谱。高祖本纪(一)
二、整体感知
1、ǎo /bēi /shì/gū/chóu/quàn/shàn/fǔ/kuì/lì/yì/jī/jù/yī/xíng/yǐng/qíng/hán/wàng/xǐ/zhǐ/xiǎng/jiě/jiǎ/jí/jǐ/zhī/hè/yì/xiá
2、第一部分: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身、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行事。
第二部分: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第三部分: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三、重点研讨
1、高鼻子;戏弄耍笑;赊欠;买;售、卖出;延请;一向;将尽;完毕;坚持;
亲生
2、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怪事;客,名词用作动词,作客;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奇,使动用法,使……不同)
3、副词,于是;语气词;副词,于是,就;副词,趁机;介词,“用”或“通过”
4、①(他、)常常有大的抱负,不干一般百姓从事的谋生职业。
②等到见到(高祖醉卧出现的)奇怪现象后,年底,这两家酒店经常毁掉欠据,免除债务。
③单父人吕公和沛令相交好,(他)为了避开仇人而跟从沛县令到沛县做客,于是在沛县安家定居。
④高祖作为亭长,平时看不起县中官吏,于是写了一张礼单假称“贺钱一万”,实际上没有带来一文钱。
5、①刘邦是一个人,他既有仁爱、乐施的美德,也有无赖、好色的性格毛病。司马迁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对人物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尤其对自己所处的朝代的人物,能够不掩盖真相,作出较为公正的评价,勇气非凡!
②刘邦看到秦始皇威严的仪仗,在心灵深处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喟然太息”,表露了对自己眼前地位和生活的深深不满。“嗟乎”的赞赏,显露了他内心按捺不住的仰慕之情。“大丈夫当如此也”,则以赞叹的语气,委婉的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平民,时刻想占有权力的欲望。
四、应用拓展
翻译: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役徒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
这段话显示了刘邦仁爱、性情豁达的性格特征。
附参考译文:
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役徒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高祖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役徒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
高祖本纪(二)
一、温习回顾
赊欠;完毕;坚持;子女;使……不同;于是;句末语气词
二、整体感知
郦生见沛公(虚心听取意见,当众认错纠错)、与秦军大战蓝田(善于用人用机)、入关约法三章(善于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鸿门宴(审时度势、能屈能伸、随机应变)
三、重点研讨
1、大约;两腿叉开坐;坐具;占领;带领;交付、委托;居住;非议国政;灭族;认为……正确;道歉;明日;相对、相聚;处死;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
2、;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王,使动用法,使……称王;素车白马,名词作动词,坐着白马拉着素车;王,使动用法,使……称王;谕,使动用法,使……知道;王,使动用法,使……称王;活,使动用法,使……活;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从,使动用法,使……跟从;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3、副词,于是;介词,借助;介词,认为;介词,把;介词,借;介词,用
4、①沛公兵遂先(于)诸侯至霸上(省略句) ②止(于)宫休(于)舍(省略句)
③(刘邦)乃封秦重宝财物(于)府库,还军(于)霸上(省略句) ④欲以(之)求封(省略句)⑤籍何以生此(宾语前置,“以何”)
5、①于是沛公起身,穿好衣服,向他道歉,请他坐在上座。
②等到杨熊逃到荥阳,秦二世派使者把(杨熊)斩杀了来示众。
③沛公认为这是阴谋,就采用张良的计策,派遣郦生,陆贾前去劝说秦国的将领,以利引诱他们,趁机攻打武关,打垮了守关的秦军。
④秦王子婴坐着白马拉着素车,用绳子套在脖颈上,封存了皇帝的玺印符节,在轵道旁向沛公投降。
⑤而且我退兵驻在霸上的原因,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后,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⑥正好项伯想要救张良(免得他与沛公一起被杀),(于是项伯)连夜前往(沛公军营)见张良,(项伯会见张良后返回楚营)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诉项羽,项羽才作罢。
6、《高祖本纪》中记载较简略,《项羽本纪》中记载较详尽。特点及作用:详此略彼,避免重复;正名实,于“回环”之中不失历史真实;突出人物优秀品质,将恶劣的品行分散写在其他篇中;现实的需要,为了避讳。
四、应用拓展
关于刘邦,《高祖本纪》主要表现刘邦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而把一些有损于汉高祖形象的事,作者就把它放在《项羽本纪》中写。这种写法,突出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第(1)段记载,可以看出刘邦自私自利、凶狠残暴的性格特征;第(2)段记载,可以看出刘邦的自私无赖、残酷寡情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征。
附参考译文:
(1)汉王路上刚好碰到孝惠和鲁元,要求用车载他们一起前行.楚军正在追汉王,汉王着急了,就让他们下车,滕公常却把他们带上车子,这样的事一共有三次了.他说:虽然急着逃脱,但是也不能驱赶他们,为什么要丢弃他们呢 于是大家得以逃脱。
(2)就在这个时候,彭越几次往返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为此深感忧虑。他做了一张高腿案板,把汉王父亲太公搁置在上面,向汉王宣告说:“现在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汉王说:“我和项羽作为臣子一块接受了怀王的命令,曾说‘相约结为兄弟’,这样说来,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就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汤。”
高祖本纪(三)
一、温习回顾
大约;交付、委托;道歉;居住;相聚,相对;处死;使动用法,使……称王;使动用法,使……知道;使动用法,使……活下来;使动用法,使……跟从;认为
二、整体感知
楚汉相争
三、重点研讨
1、功劳;违背;约期会师;军垒;出兵攻击;一起;把守,把持;坚持;平民;崤山以东;同“猝”,突然
2、西、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北”;都,名词作动词,定都;道,名词作状语,在半途中;歌,名词作动词,唱歌;深堑,名词作动词,挖深沟;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歌
3、动词,去,往;目的连词,来;代词,代自己;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介词,用;代词,代自己的意见
4、①宾语前置,“以何”②省略句,项羽(于)东城
③定语后置,“有功诸侯”
5、①(项羽)就假装尊奉怀王为义帝,实际上不服从他的命令。
②项羽让有功劳的各位将军为王,而唯独大王您被封在南郑,这是流放。
6、沛公入关与民“约法三章”、宽容秦王与项羽入关烧杀屠戮、假尊义帝对比,可以看出刘邦以“柔”得民心,项羽则以“刚”失人心,这种鲜明的对比,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同时也暗示了刘邦的成功和项羽的失败。
四、应用拓展
1、C 2、D 3、D 4、D
附参考译文:
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此时万石君石奋做汉王的中涓,接过陈平的名贴,引陈平进见汉王。陈平等七个人都进去了,汉王赐给他们饮食。汉王说:“吃完后,到客舍去休息吧。”陈平说:“我有要事前来,所说的话不能拖过今日。”于是汉王就跟他交谈并喜欢他。汉王问:“你在楚军时担任什么官职?”陈平说:“做都尉。”汉王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一职的工作。众将都喧哗起来,说:“大王日前刚得到楚国的一个逃兵,还不知道他本领的高低,就跟他同乘一辆车子,并且反让他监督我们这些老将!”汉王听到这些议论,更加宠幸陈平。汉王于是带着陈平往东讨伐项王。到了彭城,被楚军打败。汉王领兵返回,一路上收集散兵到达荥阳,任命陈平为副将,隶属于韩王信,驻扎在广武。
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现在大王如此器重,使他做高官,任命他为护军。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遭遇坏的处境。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汉王怀疑起陈平来,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所问的是品行。现在如果有人有尾生、孝已那样的品行,但对胜负的命运没有好处,陛下哪有闲暇使用这样的人呢?楚汉对峙,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计谋是否确实能够有利国家罢了。至于私通嫂嫂、接受钱财,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汉王召来陈平责问道:“先生在魏王那里做事不相合,便去楚王那里做事而又半道离开。如今又来跟从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在魏王那里做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到项王那里做事。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我这才离开楚王。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便没有办事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若没有值得采用的,钱财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丰厚地赏赐了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将领们也才不再说什么了。
高祖本纪(四)
一、温习回顾
功劳;平民;同“猝”,突然;名词作动词,定都;名词作状语,在半途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整体感知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三、重点研讨
不要;嫉恨;纵情畅饮;征集;旧事;坚决;搭帐篷;叩头;只是因为;和……一样
2、都,名词作动词,定都;力,名词作动词,勤奋努力;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流下;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连词,就;介词,把;代词,代攻下城池的将领;介词,被;动词,到,往;介词,因为
4、①省略句,高祖置酒(于)洛阳南宫 ②省略句,运筹策(于)帷帐之中
③定语后置,“所就业”
5、①当初大人经常认为我没出息,不能营治产业,不如刘仲勤勉努力,如今我所成就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多?
②而且我是以沛公的职位来诛除暴逆,才拥有了天下,因此要把沛地作为我的汤沐邑,免除沛县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与缴税服役没有关系。
6、(略)
7、①沛县是刘邦创业的起点,风风雨雨走过多年,创业艰难(大风起兮云飞扬);虽已“威加海内”,但守业更不易(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回到故乡,触景生情,悲喜交织,“泣数行下”。
②刘邦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其二,智谋超人。如在军事策略方面采用顺应时代、笼络人心、分化敌人、团结内部等措施,如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采用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总高人一筹。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刘邦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他统一全国的成功经验,谈到张良、萧何、韩信时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当然刘邦也有流氓无赖行径,如不持一钱而诈称“贺钱万”的举动,他问太上皇“所就孰与仲多”的洋洋自得的神情。性格上也存在好酒及色、言行粗鲁、奸诈圆滑等缺陷。
③a、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后两人的不同表现,来凸显两人的不同性格。b、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如状摹刘邦举杯噱父时自矜声色的心态,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c、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d、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民的身分。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