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李将军列传

文档属性

名称 《史记》选读李将军列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4 16:58:35

文档简介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李将军列传(三)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数、结发、莫、曲折、悛,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重点文句。
2.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文中重点文句。
2.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1.翻译句子。
①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译文:
②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译文:
二.整体感知
朗读第三、四(8——11段)部分,概括内容。
第三部分(8——10段):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
第四部分(11段):作者的论赞,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第三、四部分(8—11段),完成下列任务。
1.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乃自以精兵走之( ) 其势不屯行( )
结发而与匈奴战( ) 以为李广老( )
因问广、食其失道状( ) 数奇( )
毋令当单于( )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
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2.指出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广数自请行( ) 良久,乃许之( )
青捕虏知单于之所居( ) 东路少回远( )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 )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
毋令当匈奴( )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
且广年六十余矣( )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
其李将军之谓也( )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3.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 军亡导,或失道( )
南绝幕( )
找出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后大将军( ) 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 ) 而右将军独下吏( )
5.翻译重点文句: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6.问题探讨:
(1)研读探讨第三部分写了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悲剧原因:
(2)最后一节,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答:
7.总结全文
(1)人物形象:
(2)艺术手法:①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如对 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②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汉文帝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 ”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③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 ”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 ”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④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通俗是《史记》的语言特点之一。本文写“太史公曰”就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 ”来赞扬李广,说明他的厚重木讷般的忠实心肠感动了天下人。含义深刻,用语贴切,富有生活气息。又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 ”。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四.应用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军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促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上文选自《资治通鉴》,它是一部 体史书,文中的“臣光”是 。
(2)翻译“就善水草舍止” 。
(3)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 ,后者 。
(4)作者引《周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 。
(5)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却又“不可以为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李将军列传(二)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拜、讷、当、病、麾、度,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重点文句。
2.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文中重点文句。
2.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一.温习回顾
1.翻译句子。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二.整体感知
1.朗读第二部分(3——7段),概括这一部分内容。
2.在课文预习的基础上,结合本部分内容说说各个小节的节意。
第3段:李广
第4段:斩霸陵尉。
第5段:
第6段:
第7段: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第二部分(3—7段),完成下列任务
1.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广时伤病( ) 吏当广所失亡多( )为虏所生得( )
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 ) 中石没镞( )
广讷口少言( ) 度不中不发( )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
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行十余里,广详死( )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 ).
3. 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古: 今: )
4.找出下列活用的词并解释:
鞭马,南驰数十里( )汉下广吏( )
尝夜从一骑出( )呵止广( )
5.写出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 ) 广以校尉为将军( )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
居无何( ) 至军而斩之( ) 广亦竟射杀之( )
莫能及广( ) 广之将兵( )
士以此爱乐为用( )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 )
士以此爱乐为用( ) 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
6.翻译重点文句:
①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②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7.进一步研读探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遭际:境遇,经历)?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答:李广活动:
遭际:
风采:
8.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实,说明什么?
答:
四.应用拓展
总结李广的形象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广家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屏:摒弃,排除
B. 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鏃,箭头
C. 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竟,最终
D. 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狭,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A.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B.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C. 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D.用此,其将兵数困辱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视之者三
4.翻译下面语段: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太史公自序》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李将军列传(一)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勒、去、从、急、陈、令、秩;积累常用文言虚词:所、且、用、之、以;翻译文中的重点文句。
2.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3.通过文本的研读,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学习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文中重点文句。
2.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读
西汉的飞将军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物。他机智勇敢、宽厚廉洁,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却不得封侯,最后被迫自刎,给后人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嗟叹。
王维在《老将行》中说:“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难道真的像王勃在《滕王阁序》所说的那样,李广难封是因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1)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 (2)吏当广所失亡多( )
(3)辄分其麾下( ) (4)广讷口少言( )
(5)以为李广老,数奇( ) (6)意甚愠怒而就部( )
(7)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 (8)遂引刀自刭( )
(9)悛悛如鄙人( ) (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11)怙恶不悛 ( ) ( ) (12) 没镞( ) ( )
2.这篇传记介绍了哪些内容?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1—2)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
(二)(3—7)
(三)(8—10)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
(四)(11)作者的论赞,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
三.重点研讨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广之从弟李蔡亦为郎 ( )   秩八百石( )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 ) 
2.写出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用善骑射( ) 如令子当高帝时( )
3.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尝从行 ( )
4.翻译下列句子:
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5.如何理解第一段中文帝的感叹?
提示:李广为名将之后,出身“ ”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汉文帝时,从军击匈奴,因“杀首虏多,为汉中郎”。文帝的感叹是说李广 。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概括本段内容
2.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 望匈奴有数千骑 ( ) 吾去大军数十里 ( )
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 ) 虏多切近,即有急,奈何? ( )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兵于旁欲夜取之( ) 胡兵终怪之 ( )
4.写出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杀其骑且尽 ( ) 虏多且近 ( )
即有急,奈何 ( ) 大军不知广所之 ( )
是时会暮 ( )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 )
5.重点文句翻译:
(1)是必射雕者也。
译文:
(2)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译文:
(3)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文;
(4)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译文:
6.问题探讨:
本部分通过追击射雕者、射白马将(李广解鞍惑胡骑),表现了李广
的名将品质。
四.应用拓展
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将:带领
B. 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生:活捉
C. 吾去大军数十里 去:距离、离开
D.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从:跟从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是必射雕者也 B. 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②是时会暮 ②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C. ①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D. ①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②李广乃归其大军 ②大军不知广所之
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②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 ④今如此以百骑走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 ①④⑥ B. ②⑤⑥⑦ C. ①③⑤ D. ②④⑦
5、下列句式与“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相同的一项是( )
A. 石之铿然有声者 B. 磔磔于云霄间
C.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 古之人不余欺也
6、下列叙述不符合第二段文意的一项是( )
A. 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B.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人。
C. 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被李广止住。
D. 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7.翻译下列划线的句子。
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人有闻者,共俳笑之。布已论输丽山,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乃率其曹偶,亡之江中为群盗。李将军列传(一)
二.整体感知
1.(1)nì (2)dāng(3) huī(4) nè(5)jī(6)yùn(7) bèi láo (8) jǐng(9) xún (10) xī(11) hù quān (12) mò zú
2.(二)(3—7)写汉武帝时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三.重点研讨
1.堂弟 官吏的俸禄 斗,打击 
2.因为,由于 假使
3. “尝”通“常”,经常
4.因而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好时机!假使你生在高祖打天下的时候,做个万户侯哪里值得一提呢?”
5.世世受射 生不逢时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汉景帝时,李广为上郡太守,发生“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李广解鞍惑胡骑”一事。2.统率,部署 远远看去 距离
3. 从,使动用法,带领 急,活用为名词,紧急情况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怪,意动用法 觉得奇怪
4. 将近 并且 假使 ,如果 到,往 恰巧,恰逢 表示大概的数目,------左右
5.(1) 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
(2)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3)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
(4)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用,相当于“以”,表目的关系。)
6.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
四. 应用拓展
1、D(接应)2、 A (A 这 B 左右 ;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的地方 C 其中;自己的 D 的; 动词,到,往)
3、D(① 并且 ② 将要 ③ 逃跑 ④逃跑)
4、D(②④⑦恰逢 ①聚会 ③会合⑤一定⑥会面 )
5、B( A. 定语后置 B. 状语后置C.被动句 D. 宾语前置)
6、 D (据文中“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不符合文意)
7. 参考译文:
黥布是六县人,姓英。秦朝时是个平民。少年时期,有位客人给他看相说:“将受刑以后封王。”到了壮年时期,因犯法而受黥刑。黥布高兴地笑着说:“有人察看我的相貌说,受刑以后封王,大概就是这样吧!”听到他说这话的人,都嘲笑他滑稽。黥布定罪后被送到骊山,骊山的刑徒有几十万人,黥布跟其中的头目、豪杰都有来往,终于率领那一班人逃到长江一带,成了一群盗贼。
李将军列传(二)
一.温习回顾
1.这时正值黄昏,匈奴兵们对此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
二.整体感知
1.写汉武帝时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2.第3段:李广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
第5段:李广威震匈奴。
第6段:李广射石、射虎。
三.重点研讨
1.受伤严重/判决/对敌人的蔑称/授给官职,任命/没,陷入/镞,箭头/说话迟钝,话语很少/估计/ 部下
2.详,通“佯”假装/陈通“阵”
3.古:学,学习 者,助词,无义 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下,名词用作动词,交给/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从,使动用法,带领/止,使动用法,使------止,不让通过
5.介词,用/介词,由/突然,霎时/何况/不多久/连词,表承接/最终/没人/助词,用于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因此/因/被/被
6. ①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降为平民。
②李广和先前的颖阴侯灌婴之孙灌强一起隐居在蓝田,(他们)常到南山中打猎。
7.李广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 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1)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2)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8.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四.应用拓展
1.射技高超,打仗勇敢;仁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
2.屏,隐居3. CD(A.原来的、先前的;缘故B.比得上;等到C.估计D.多次,屡次)
4.勇于抗击敌人,仁爱士兵,号令简要不烦琐,部众衷心归向他。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李将军列传(三)
一.温习回顾
1. ①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都喝到水(的话),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都吃上饭(的话),李广一口饭都不尝。
②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与他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三.重点研讨
1.疾行,引申为追击/屯结行军/指童年初能胜冠的时候/认为/情况/运气不好/位于匈奴正面/委曲,详情/判罪/小路
2.多次/良久,过了好久/乃,才/居住的地方/稍/却/连词,表修饰/让/是/况且/ 无论
其,语气副词,大概/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即使
3. “莫”,通“幕” / “或”通“惑” / “幕”通“漠”
4.后,名词用作动词,落后/回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迂回绕远的路/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交给
5.① (这)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宾语前置)
② 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和不认识李将军的,也不论年老的和年轻的都为他而流泪。
6.问题探讨:
(1)人生遭际: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所以,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2)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
7.总结全文
(1)人物形象:是司马迁笔下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李广有如下优点: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烦。生前他受到士卒爱戴;死后,受到天下人的志哀。但实事求是的说,李广还是有缺点的,如杀霸陵尉,暴露了他心胸狭窄的特点。司马迁同情李广,但他只是把这种感情抒发在对李广不公平的遭遇上:痛其立功不得封侯;惜其有才不得施展;悲其年老受辱于刀笔之吏。
(2)艺术手法:①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②“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③“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四.应用拓展
(1)编年/司马光(古人自称可以称名,“臣”是一种谦称)。
(2) 靠近好水好草扎营休息。(文言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善”指“好”,“舍”是“驻扎”的意思)
(3) 简易, 烦扰。(4) “用法”(或“从严”)。
(5)前一句说明李广才气高;士卒乐于为他献身:后一句说明:后继者难以为继;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
参考译文:李广指挥行军没有固定编制和行列阵势,选择水甜草肥的地方驻扎下来,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派设巡更士兵打着刁斗警卫营盘,军中指挥部的文书(很)简单;但是,也远远地派出监视敌军的侦察哨兵,军营未曾遭到袭击。程不识则整肃军事编制,讲究队列和部阵安营,夜间敲刁斗巡逻,军中官佐处理军队文书一直忙到天明,军队不能随意休息;然而也没有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军队很随便,但是,如果敌人突然袭击它,就没有办法抵御;而李广的士兵也很自在,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拼力死战。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烦扰,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但是,匈奴人更害怕李广的谋略,汉军士兵也多数愿意跟随李广作战,而苦于跟随程不识。
臣司马光说:《周易》说:“军队一出动就要有严格的军纪,否则,不论胜败都是凶。”这是说统领大军而不用法纪来控驭,没有不凶的。李广统领军队,使人人自便。凭李广的奇才,这样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把他的方法引为楷模来效法。为什么呢?谁要继续沿用这一方法却很难,更何况与李广同时做将领的人呢!说到普通人的本来性情,都喜好安逸,而不知道接近祸害的危险,那些士兵们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严苛烦扰,而愿意跟随李广作战,势必将要仇视他们的长官而不服从指挥。这样说来,指挥军队随便的危害,就不仅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防御敌人突然袭击这一点了!所以说“军队的事情要始终严格”,统领军队,也就是严格而已。如果这样的话,仿效程不识用兵,即便是大不了胜战 ,也可以保证不失败;如果学习李广的方法,很少能避免全军覆灭的结局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