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刺客列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1-04 20:4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刺客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
2、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虚词的用法。
3、了解古代有关乐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教学重难点
1、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艺术。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文言现象梳理
1、一词多义: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先:祖先。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前一“之”字,是动词,到。
使使往之主人。 之:用作动词,到。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离开。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爱:喜欢。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结交。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报复。
擅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蹊:小路。
乃造焉。 造: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退。跪:两膝着地。蔽:拂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告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及,到。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满足。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掌握。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听任,听凭。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侵占。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握。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顾:回头。谢:谢罪。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穷:尽。见:同“现”。
2、古字通假
1.说—悦 2.陵—凌
3.淬—焠 4.以—已
5.反—返 6.决—诀
7.振—震 8.奉—捧
9.见—现 10.还—环
11.陈—阵 12.卒—猝
3、古今异义
1 .微 2.谒
3.购 4.诚
5.穷 6.遇
7.祖 8.币
9.遗(wèi) 10.假借
11.发 12.兵
13.提(dǐ)
4、一词多义
1.兵 2.私 3.穷 4.为 5.发 6.就 7.引 8.见 9.意 10.使 11.还 12.陈 13.顾 14.提
5、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作状语3.意动用法 4.使动用法
6、句式变换
1.定语后置 2.状语后置 3.状语后置 4.被动句 5.省略句
三、文本分析:
1~5段 概述荆轲
祖籍卫
好读书 有勇有谋有志,大丈夫能屈能伸
去、逃
交贤豪
6~9段
太子丹 怨恨 遇己不善
国且灭亡
鞫武 无计 畏惧强秦
见效缓慢
田光 年老 不慕荣利 陈力就列 铺垫
不能者止
以死明志
荆轲 领命 亡国之痛
知己之情
人生之志
10~14段
荆轲刺秦
准备 备信物
备武器
备助手(有缺陷)
出发 易水送别
悲:白衣冠——变徵之声——垂泪涕泣
壮:羽声——瞋目、发上指冠——就车不顾
场面描写:
地点:易水边
时间:秋天
人物: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
环境: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氛围:悲壮
刺秦: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荆轲:捧函、顾笑、前谢、取图、把袖、揕胸、逐王、掷王、被创、笑骂、被杀
舞阳:色变、振恐
秦王:大喜、王惊、惶急、环柱、拔剑、废軻、不怡
群臣:怪之、皆愕、失度、赏坐
刀光剑影、惊心动魄
人物形象:
荆轲: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秦王:
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太子丹: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高渐离:
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秦兼併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傭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秦武阳: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课后作业:
《成才之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