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送友人 将进酒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海探珠
塞下曲(其五)
李 白
塞虏乘秋下,
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
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
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
少妇莫长嗟。
诗海探珠
【赏析】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 “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颔联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清人吴汝纶说这两句“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唐宋诗举
要》),是深中肯綮的。颈联两句,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
【思考】 说明颈联的写法及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二、词语释义
①海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势拔五岳掩赤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谢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⑤列缺:_________
来自海外的客人。
山势超过五岳,遮掩住了赤
城。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
岳蒿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
今浙江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
指谢灵运,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
诗人。
闪电。
⑥暝:________
⑦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⑧渌:________
⑨无相亲:________________
黄昏。
从梦中惊醒,
长叹不已。
清。
没有亲近的人。
不会喝酒。
和。
忘却世情的交游。
离群的马,这里喻指载人远离的马。
属乐府旧题。将(qiānɡ),且。
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指岑(cén)勋。丹丘生:元丹丘。
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指陈思王曹植。
干脆,只管。
三、名句默写
①殷(yǐn)岩泉,_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月下独酌》
④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⑤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_________。《将进酒》
栗深林兮惊层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对影成三人
浮云游子意
千金散尽还复来
四、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生于701年2月8日,出生地是现今吉尔吉斯斯坦,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诗人。其诗风___________,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其诗作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________”,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________”。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豪迈飘逸
大李杜
诗仙
2.资料链接
(1)谢灵运(385—433),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2)李太白跳月: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
传说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太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太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
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李太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太白赏月的地方。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梦游天姥吟留别》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提示】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李白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赏析《月下独酌》。思考: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提示】 天上的月亮加上自己与影子,共有三“人”。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4.《月下独酌》中写李白独酌,但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名师点拨】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5.《将进酒》中开头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名师点拨】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
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
[细剖·深析]
[楼主]
《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历来有争议,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沙发]
作《唐诗解》的唐汝询说:“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
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板凳]
作《诗比兴笺》的陈沆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三楼]
还有一批人持这样的观点:《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其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实质是宫廷生活的形象描述。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取法古典诗词,写出精彩文章
从古典诗词中借鉴写作技法,并不是为了要让学生也来写古典诗词,古典诗词与学生要写的作文,从技法的角度来讲,似乎是有点遥远的,但是,通过具体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其实,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写作技巧是可以借鉴来用于写文章的,这样做一方面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古典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诗词的阅读质量,再者,还可以使学生从观念上得到一个很好的改进,那就是文学作品之间,文学与文章之间是可以打通的,因此,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认识和落实,可谓一举多得。
一、从古典诗词中学习立意
文章以立意为先,一篇立意高的文章往往能够起到发人深省、启迪心智的效果。“有境界自成高格”,虽然论的是诗词,但对于文章同样适用,很多古典诗词讲究立意的高远,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送别是写诗作文常见的主题,而能写出李白之潇洒的恐怕不多;同样还可以比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
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可以从中得到作文立意的启发。其他方面的题材也不例外,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创作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领域,从立意的角度来讲,有很多是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的,特别是很多诗人其实都不是专业作家,其生活背景丰富而复杂,而这对于其诗词的立意也是非常有益的,读古典诗词,可以获得具有历史纵深的、社会广阔的全方位的生活、情感、人生哲理等等的启示。这对于学生提高作文的立意毫无疑问是裨益无穷的。
二、从古典诗词中学习构思艺术
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常常篇幅短小,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古典诗词在构思上的讲究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即便是一首小小的绝句,起承转合丝丝入扣。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一句写景,以夜色中的江雨作底色,为整首诗定了一个基调。而第二句,则从远及近,有了人物的出现,在平明送客的背景下,楚山也添了一层孤独。
到第三句,按照常理,在送别的场景下,必是一些依依不舍的话别之情,然而此处,王昌龄却不按常理出牌,掉转镜头,把画面定格在遥远的洛阳亲友身上,对辛渐的叮嘱,恰恰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于是我们才明白,这首诗形式上是一首送别诗,实际上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一首绝句,短短四句,其构思之缜密之精巧耐人寻味。又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歌以两条线索并
行的模式来构思全诗,最终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达到交叉和融合,使全诗的情感得到爆发式的表达。要写好文章,构思是必不可少的,向古典诗词学习构思艺术,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从古典诗词中学习剪裁艺术
选材组材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确定了主旨,整篇文章的框架也搭好了,接下去就是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在这一方面古典诗词也有很好的可资借鉴的地方。例如杜甫的《兵车行》,整首诗就如同一部富有表现力的电影,诗中描画的场景都紧紧地围绕着诗歌的中心,从刻画军队出发到与士兵的对话,从眼前的画面转向广阔的社会背景,最后想象战场上的悲惨,集中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对老百姓的同
情。这首诗在剪裁上极富借鉴意义,诗人就如同一位出色的导演,善于捕捉最具表现力的镜头,加以剪辑,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四、从古典诗词中学习各种表达技巧
古典诗词中运用的写作技巧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对比、抑扬、衬托、象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特别是散文的写作,与诗歌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例如化抽象为形象,大多数表抽象思维的事物及事物所表达出的性状情态,一旦进入了诗歌,便被赋予形象化的特征。例如,写“愁”的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此情
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李清照);写“喜”则有“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而“春”则可以寄予“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之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雪景,是何其的生动形象!这些都涉及到抽象语言的形象化表达问题。给人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之感,读罢意犹未尽,颇耐咀嚼。古典诗词中类似抽象语言的形象化表达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值得很好地借鉴。
又如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呢?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而在散文创作中,以景结情的
手法也是很有表现力的,著名的散文《项脊轩志》就是以景物描写来结尾的,没有抒情的语言,没有点明主旨的句子,但是景物描写却达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这种写作技法是相当高明的。
●随堂练笔
学习古典诗词中以景结情的手法,描写一个送别的场景,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文字。
1.课内素材开发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但诗人的游仙之念绝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全诗通过对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黑暗的社会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素材积累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骨气”“品质”“思想”
“节操”等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三峡反对者陆钦侃教授寂寞去世
4月15日,水电专家陆钦侃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冷清举行。他曾任水利电力部规划局副总工程师,1988年参加三峡工程专题论证,任防洪组顾问,是该组两位拒绝在论证结论上签字的专家之一;在三峡工程已然上马后,又努力争取降低损失。
一位“主建派”代表人物曾经动情地表示: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正是那些提出质疑和反对意见的人。但网友郭玉闪感慨:陆老生前身后都那么寂寥,他“人云无法亦云,三峡关乎民生子丑寅卯是非有赖我公砥中流……”网友“一山水道”认为:“坚持自己的意见,在许多误解和太多压力的情况下,有几人能做到呢?中国官本位久了。向黄万里先生致敬,向陆钦侃先生致敬,向梁思成先生致敬,向良知和骨气致敬!”
网友萧瀚提出:“知识人若不能做不合时宜之言,那基本上就是废品了。梁思成当年被斥为书生之见,现在成怀念的对象。”
[适用话题]
本材料可用于“坚持”“良知”“操守”等话题作文中。
美文佳作欣赏
湖-树-山
黑 塞
从前有一个湖。蓝湖上,蓝天上,高耸着一场春梦,绿的颜色,黄的颜色。那边,天空静静地在拱形的山上休憩。
一个流浪者,坐在树下。黄色的花瓣落在他的肩上。他疲倦了,闭上了眼睛。梦从黄色的树上落到他身上。
流浪者变小了,变成了一个小男孩,在午后的花园里,听他的母亲歌唱。他看到一只蝴蝶在飞,可爱的,蓝天下欢乐的黄色。他去追蝴蝶,他跑过草场,他跳过小溪,他奔到湖畔。蝴蝶飞越蓝色的湖水,男孩也飞着去追,光闪闪,轻飘飘,幸福地飞过蓝色空间。阳光照射着他的翅膀。他飞着追逐黄蝴蝶,飞过了湖,飞越了高山,那儿有一片云,上面站着上帝,
正在唱歌。上帝周围是天使,天使中的一个,模样像男孩的母亲,站在郁金香花圃旁,斜提着一把绿色洒水壶,给花儿浇水。男孩向天使飞去,自己也变成了天使,拥抱他的母亲。
流浪者揉了揉眼睛,又重新闭上。他摘了一朵红色郁金香,插在他母亲的胸前,又摘了一朵插在她的头发上。天使和蝴蝶在飞,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在这儿,叫到谁的名字,谁就过来,飞到男孩的手里,并属于他,听凭他抚摸,听凭他询问,听凭他送给别人。
流浪者醒来,回想那天使。他听到叶片缓缓地由树上飘落,听到树里有细微的、无声的生命在金色的流体里上下漂浮。山向他这边望过来。山那边,身穿褐色大衣的上帝在唱歌。可以听到他的歌声越过湖面传来。这是一首朴素的歌,它同树里力量的轻微流动声,同心中血液的轻微流动声,同由梦里经过他的全身又返回的金色流体的轻微流动声交融在一起,发出和声。
这时,他自己也开始缓慢地、舒展地歌唱,他的歌唱谈不上是艺术,它像空气和波浪,只是一种哼吟,只是像蜜蜂般嗡嗡。这首歌回答了远处唱歌的上帝,树里流体的歌声,以及血液里流淌的歌声。
流浪者久久地这样喃喃歌唱,像一朵钟形花在春风里自鸣,像一个稻草人在草丛中奏乐。他唱了一个小时,或许唱了一年。他唱得像孩子又像上帝,他歌唱蝴蝶、歌唱母亲,他歌唱郁金香、歌唱湖水,他歌唱他的血液和树里的血液。
他继续上路,更深入这温暖之乡。这时,他渐渐地想起了自己的道路、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名字。今天是星期二,那边,去米兰的列车在奔驰。他听到从非常遥远的地方,还有歌声越过湖面传来。那儿站着穿褐色大衣的上帝,他还一直在唱。但是,流浪者越来越听不见这歌声了。
【赏评】 赫尔曼-黑塞,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人。“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崇高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的散文《湖-树-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奇幻梦境,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的“梦境”的特点,那就是:温暖。蓝湖、蓝天,黄色的花瓣、黄色的树,静静的天空、飞翔的蝴蝶与天使,营造出一个世外仙境,虚无缥缈却又真切可感。这篇散文
寄托着作者的人道理想。流浪者、上帝、母亲等都具有很浓的象征意味:流浪者象征没有人生追求的精神“疲倦者”,上帝象征人生导师,母亲是爱的化身;文章营造出一个静谧、和谐、安宁的梦境,由湖、树、山等组成的“世外仙境”则被作者赋予灵动色彩,是人世间在作者心目中的投射。流浪者经过了精神的洗礼,而读者也仿佛受到了精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