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卜算子 咏梅》+ 《临安春雨初霁》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卜算子 咏梅》+ 《临安春雨初霁》课件(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30 21:5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虞世南《咏蝉》
骆宾王《在狱咏蝉》
李商隐的《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萧疏梧桐之上,
蝉儿低饮清露,
蝉声清脆响亮,
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
可以傲视群虫,
不用借助秋风,
传声依然遥远。
ruí
jiè
托物言志 高洁傲世
在狱咏蝉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
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
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
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的清廉高洁,
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托物言志 高洁傲世
借物抒情 哀怨悲伤

唐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
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托物言志 高洁傲世
借物抒情 孤清失意
既要紧扣事物的具体特点,
又不能只停留于事物表面;
要赋予神韵,有所寄寓。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梅:迎寒而开、傲霜斗雪、剪雪裁冰
兰:空谷幽香、与世无争、谦谦君子
竹:修长挺拔、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菊:金秋绽放、恬然自处、不趋炎势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志在恢复中原,因“喜论恢复”‘受到投降派忌恨,受人排挤,结果被黜免,回乡闲居至死。
陆游是创作力非常旺盛的诗人,《剑南诗稿》共收录9300余首诗词,加上遗稿,有一万多首。诗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dí)一群小人所排挤;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大家都孤立他,感到悲凉寂寞,因此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这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写作背景:
环境和遭遇
品格和灵魂
赏析上片
思考:梅花的处境和遭遇是怎样的?
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断桥:残破的桥。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环境:人迹罕至、寂寥荒寒
更:又,再。
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
遭遇:倍受冷落、自生自灭
天地迷蒙、风雨摧残
赏析上片
上片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
环境:人迹罕至、寂寥荒寒
遭遇:倍受冷落、自生自灭
天地迷蒙、风雨摧残
精神:独自愁怨、无人理解
寂寞

赏析下片
思考:梅花的品行和灵魂是怎样的?
苦:尽力,竭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一任:全任,完全听凭。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
不争:时不争先、容不争妍
一任:面对中伤、淡然超脱
碾(niǎn):轧烂,压碎。作尘:化作灰土。
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
清芬却永留世上。
命运:摧残零落、无情践踏、化泥成土
香如故:清真绝俗、坚贞不渝
赏析下片
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
不争:时不争先、容不争妍
一任:面对中伤、淡然超脱
命运:摧残零落、无情践踏、化泥成土
香如故:清真绝俗、坚贞不渝
以梅自喻
物我融一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末句:扛鼎之力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
总结
纵观全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风风雨雨把去春送走,满天飞雪又把来春迎到,在那悬崖峭壁冻结了百丈冰柱的严寒下,仍然有梅的花枝绽放着俊俏、艳丽的梅花,傲迎风雪。
梅花虽然俏丽艳放,却不同谁争奇春日的光辉,只是把春的信息向群芳预报。等到满山遍野都开满了色彩绚丽的鲜花,梅花在群芳花丛中微笑。
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词前小序说明这首词是逆向思维,反向立论。毛泽东是充分肯定陆游咏梅词的爱国主义主题的。“反其意”“主要是反忧伤、悲观之意为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革命情怀;反寂寞、无出路之意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反孤芳自赏、个人奋斗之意为同春共乐、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高贵品质。”
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形象,寄托了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困难的情怀,写出了梅花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和谦逊无私的高风亮节。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临安春雨初霁》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家乡赋闲了5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这一年春天,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觐见皇帝,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诗作。
思考: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客:客居。
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独具匠心的巧譬 无心功名
思考:颔联是如何描摹春光的?
哪个字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
深巷:很长的巷道。
明朝(zhāo):明日早晨。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一夜”两字,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思考:诗人如何打发闲暇时光?心情如何?
矮纸:短纸、小纸。斜行:倾斜的行列。草:指草书。
晴窗:明亮的窗户。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
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睛窗”,“细乳”即是茶中的精品。“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
无事而作草书,睛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思考:诗人为何急于回家?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素衣:代指布衣之士或贫寒读书人,还比喻清白的操守。
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陆机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是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仔细体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