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沂
水
春
风《论语》198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 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课文分析文章整体上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志向。(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那几位? 五位。子路(由)、冉有(求)、公西华(赤)、曾晢(点)和孔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由)回答人物分析子路有什么志向?达到什么结果? 治理“千乘之国”,“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的志向和表述志向与其他三位弟子相比有什么特点? 子路是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率尔”发言的,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孔子对其评价:“其言不让”。再联系孔子的评价,子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子路:有抱负,坦诚,却有自负、鲁莽之嫌。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求)回答人物分析冉有有什么志向?达到什么结果?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有的志向和表述志向与其他三位弟子有什么特点?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再联系孔子的评价,冉有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赤)回答人物分析公西华有什么志向?达到什么结果? “宗庙之事,如会同” ,“愿为小相”。公西华的志向和表述志向与其他三位弟子有什么特点? 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反映了他的性格。再联系孔子的评价,公西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曾皙(点)回答人物分析曾晢有什么志向?达到什么结果? 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曾晢的志向和表述志向与其他三位弟子有什么特点? 等弹琴结束后再回答孔子的问题。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描绘了师生一起出外郊游的快乐情景。再联系孔子的评价,曾晢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曾晢:从容不迫,逍遥洒脱。在简约的细节描写中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课文分析在四位弟子的志向中,孔子最赞同谁的观点? 最赞同曾晢的观点,“吾与点也”。 曾晢的志向究竟指什么? 为社会除灾祈福,祭天求雨,希望天下太平。师生一起出外郊游的快乐情景,也表明了社会是“太平盛世”。孔子向往的社会是怎样的(联系前面的文章)?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对子路,曾晰,冉有三人曾有这样的评价“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注:“赋”是征发粮秣、车马、兵甲和兵役的制度,即军赋制度。 ?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欲得国而治,实实在在做具体之事,行动上都有笃实细密的工夫,但未免见识短浅、不谙根本。
朱熹认为:盖三子所志者虽皆是实,然未免局于一国一君之小,向上更进不得。若曾点所见,乃是大根大本。……譬之于水,曾点之所用力者,水之源也;三子之所用力者,水之流也。” 孔子为何说“吾与点也”?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杨树达《论语疏证》)??孔子的理想即使建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 ,真正享受了生命 。介绍几种理解(历代学者的相关言论):观点二、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1、参考资料:《待贾而沽》《知其不可而为之》
如: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2、知人论世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曾晳在大地开冻、万物欣欣向荣的时节,安排一个洗涤自己、亲近自然的仪式,这个仪式看起来没有任何实用的意义,但是它却能给内心一个安顿。这种安顿需要我们与天地合一,去敏锐地感知自然节序的变化,感知四时,感知山水,感知风月。
???这一点对我们今人来讲是特别奢侈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 对这段话的理解。有人把它当成一种悠闲的诗意的生存方式,并由此认定曾皙是一个庄子式的自由主义者,如《朱子语类》:“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只不至如此跌荡”。有人认为曾皙所说的是祭祀时的情景,如王充《论衡?明雩篇》:曾皙所描述的乃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祭祀之时,要有仪式,要有颂歌,更要有酒食等祭品。 有人认为曾皙描绘的是一种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曾皙的话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是治国的根本。如朱熹:“若曾点所见,乃是大根大本。”于丹认为曾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礼乐交融的奇幻世界 。有人认为曾皙的话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曾皙的话,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曾皙的理想是真正的理想。尽管那只是首难说有文采的小诗,只是对一次平凡郊游的描述。但从那歌声中,似乎传出了一种心灵的纯洁。那种纯洁是忙于政务的官吏难以保留的。那似乎是道家所说的赤子之心,孔子所说的仁,一定就在其间。创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志。 汉武帝问董仲舒时曾说:虞舜为帝,整日漫步于回廊之上,拱手无为,天下太平。 有二层和谐,其一指己(曾点,或任何一个人)与群(有成年人,而且还有更多的小孩子)的和谐,其二指有志一同拥抱自然,示人与境的和谐;“咏而归”示各自身心内在的高度和谐。总之,由内到外的诸般和谐便是《莫春篇》乐治思想所呈现的和乐境界。 文中弟子各言其志也能看出深浅层次,从军队(足兵)、衣食(足食)、礼义(民信)到深入人心的教化风行,民德归厚。文中言志者,志越深广,心越谦退,心志深广、谦退,可达于天人合一。道德修养者臻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可晓天地无言的教化。正如文中孔子赞同曾皙的志向,这志向看起来平淡无奇,寓意却很深远,志向恢弘远大。试着理解:政治纷扰结束,天下承平时代来临(暮春),教化风行,民德归厚,做坏事的少了(浴,洗净污染),懂得信神、颂赞、祈祷、敬拜天地神明了(风乎舞雩),最后人们乐于明白生命真谛,修养心性,正道风行世间,走上返本归真之路(咏而归)。 孔子为何“喟然叹”?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