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导学案
《良知》
学习目标
1.能读准本文中疑难词语的读音
如:湍
颡
瞽瞍
铄
蓰
彝
懿等。
2.能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如良
孩
信
就
颡
湍水
乃若
情
才
铄
秉
蓰。
3.感知孔孟的观点,学习他们的修养境界
4.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学习重点
1.感知孔孟的观点,学习他们的修养境界
2.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根据现场情景谈话导入。
情景讲述:尾山宏,日本著名律师,“中国人战争受害者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团长。这个如今连睫毛都花白了的老人,作为中国战争受害者的代理律师,从1963年起参与了四十年来所有对日诉讼案件:历时32年的“教科书诉讼案”、“731人体试验案”、“南京大屠杀”、“遗弃化学武器以及炮弹案”……以他统领的“中国人战争受害者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无偿代理这些诉讼,并自行垫付一切费用,还多次自掏腰包将中国受害者接到日本出庭。他的行为遭到了国内右翼势力的恐吓,却赢得了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唯独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良知响在心中的声音。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传统文化经典---《良知》,感受正义的力量。
二、检查预习
1、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孟子
(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儒家关于良知的思想主张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是基本上肯定生命的,但是一部分儒者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对于物质需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较忽视充实生命力的必要性,对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与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思想成为对照的是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流俗思想,追求个人享乐,见利忘义。这种流俗思想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这种庸俗作风,既违背了道德的准则,也逆反了生命的规律,是不足取的。
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里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财富,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财富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悖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上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的。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泛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仁富合一的典范。
2、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读音及句读:
过颡
瞽瞍
恻隐
外铄
倍蓰
秉彝
懿德
湍水:急流的水。
信:诚,真。
就:趋向。
颡:额头。
瞽瞍:舜的父亲,品行不善。
乃若:转折连词,大致相当于
“至于”等。
情:指天生的性情。
才:指天生的资质。
铄:授予。
蓰:五倍。
(2)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
(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①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②孟子认为,人有良能和良知是因为仁和义是通行天下的。
③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本性是善的。
④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性具有的,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
疏通课文,语言建构
(掌握字词句)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重点字词句,写成纸条,教师有选择地采用实物投影的方式,由写纸条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重点字、词、句加以讲解,教师点拨、纠错。
教师可适当提示下列重点字、词、句(在课文注释“基础”上补充,投影)。
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缺的句子(名句填空):
(1)子曰:“性相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性之善也,_________________。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4)恻隐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羞恶之心,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仁也;________________,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3)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三、文本研习
【原文】子曰:“性1相近也,习2相远3也。”
【注释】1.性:这里用为人之本性、个性性格之意。2.习:这里用为调节之意。3.远:这里用为远离、避开之意。
【译文】孔子说:“人的天性、本性是相近的,但经过调节以后就是相互远离的。”
性,指的是人的天赋姿质,天性,是人的共同本性。相近,指既不是完全相同,又不完全相异。习,指的是习俗,也就是人性的社会化方面。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不多的,但由于环境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习性发生了重大差异。先天之性,人类是很相近的。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说明】本节是孔子回答阳货的话。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来回答呢?这就是孔子对阳货的婉言推辞,意思是说,我们作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相近的,但我们之间的本性经过调节以后就互相远离了,不同了。你的本性是喜爱当官从政做事,我的本性是喜爱于读书教学;你的本性是喜爱捞取金钱财富,是喜爱热衷名誉地位,是喜爱剥削掠夺,是喜爱窃位篡权,是喜爱腐化堕落,而我的本性经过调节,都不喜爱这些,“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我不能为你做事。
人都有本性,都有差不多的本性,即是需要,即是生存欲望,但经过调节,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而习惯习俗呢?也有一定的差别。但风俗习惯不是孔子与阳货之间的距离,因为孔子与阳货同在鲁国,所处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是一样的。孔子收集《诗》,编纂《诗经》,以《诗经》为课本,不会不知道当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而当时在华夏中原地区的民族风俗相差不大,不会相差太远,故孔子所指,不是风俗习惯,而是指本性的调节。如果不对本性进行调节,那么本性是不会有差别的,是相近的,不会远离的。只有调节了,人的本性才会产生差别,互助远离。
【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译文】孟子说:“人们没有经过学习就会的,是人的良能。不经过考虑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二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喜爱父母的,等到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兄长的。亲近亲人,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尊敬兄长,就是最佳行为方式;这没有别的原因,表达出来是天下人共同的方法。”
【说明】为什么爱民的言说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制度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完善的政治措施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获得民心?因为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兄长对弟妹的爱也是不求回报的爱,所以儿女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爱,并回报以爱。而霸者之道的爱民,是要求有回报的爱,所以人民对这种爱就会有保留。正因为人人皆有良能、良知,人民的心里会识别什么样的爱才对他们重要,什么样的政治才对他们有利。所以,霸者之道的爱终不如王者之道的爱。霸者之道的行为方式终不如王者之道的行为方式。
【原文】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4)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读解】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孟子的雄辩风范。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说,以水流无分东西,没有固定方向,说明人性如水,在于后天的引导,没有先天的善性。而孟子则针锋相对,指出、水确实无分东西,然而能不分高下吗?人之性善就象水流向下,是其本性所然;而人为不善则象水流向上,是环境和外力的结果,并非出自本性。孟子的这段论述十分精彩,说明他此时已相信性善,并从性善的立场对告子的无善无恶论提出反驳。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荀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原文】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3)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
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④其情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③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8)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9)。’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①公都子:孟子的学生。②象:舜的异母弟,品行不善。③瞽
(gǔ)瞍(SǒU):
舜的父亲,品行不善。④乃若:转折连词,大致相当于“至于”等。⑤情:指天生的性情。(6)才:指天生的资质。(7)铄
(shuò):授予。(8)蓰(xǐ):五
倍。(9)《诗》曰:引自《诗经·大雅·蒸民》。蒸,众;则,法则;秉,执;彝,常;懿,美。
【译文】?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朝,老百姓就善良;周幽王、周厉王当朝,老百姓就横暴。’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所以虽然有尧这样善良的人做天子却有象这样不善良的臣民;虽然有瞽瞍这样不善良的父亲却有舜这样善良的儿子;虽然有殷纣王这样不善良的侄儿,并且做了天子,却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善良的长辈和贤臣。’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四、合作探究
1、试读文本第二段,分析这一部分的观点并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体验解说。
引导:
良能良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正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一样。比如说,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长是人的良能良知,不用教导,不用学习就知道的。进一步推导,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所以,仁义也是属于人的良能良知范围。这就又回到“仁义礼智,非由外好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上面去了。由此可见,孟子为了推行仁义礼智这些儒者所崇尚的道德,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遗余力。绕过去,绕过来,从方方面面来论证,最后都落脚到仁义礼智这些天经地义的道德上面来。由此要求人们行仁义,国君行仁政,天下成为仁爱礼让的大同世界。应该说,儒者的理想是非常不错的,其主张人性向善,主张仁爱礼让也是很有吸引力的。至于孟子所说的良能良知是否存在,那就只有各人们心自问,体察自身,从而作出各自的回答了。但起码的一条,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似乎还是通行天下的伦理道德。当然,并不排除有所谓件送不孝,大逆不道的特例,而且,越到现代,这种特例似乎越多起来了。
2.试读文本第三段,思考孟子是如何反驳对方的观点的。
引导:
运用譬喻来反驳,告子也是运用譬喻手法,把人性比作水来说明问题,以水无分东西的特性来说明“性无善无不善”。孟子顺着他的譬喻往下说。说都有向下的特性,但外力可以使之上流,孟子以此说明:人性本善,只不过后天环境可能改变其善性,使之成为不善者。
2.试结合文本分析孟子的雄辩特点。
引导:
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用刀咱们就用刀,你用枪咱们就用枪。欲擒故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平?”一语杀入穴道,只需要轻轻一转,其论证便坚不可移,使读者读来,不得不束手就擒。于是,我们便都是性善论者了。
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这种时候,我们即便不会成为苟子“性恶论”的信徒,多半也会同意告子的观点了罢:“人性之无分于善不时,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五、总结拓展
学生公都子更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问题来和孟子进行讨论,除了告子的观点外,还另外举出了两种观点,且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这一次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为其主要内客,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提出并阐述过了。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而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得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他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到了。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抛开抽象的哲学论争不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不是有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意义呢?
六、作业布置
1、文言知识积累。
2、名句积累。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3)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4)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5)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