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语文苏教版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课件 《八声甘州》(柳永)(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语文苏教版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课件 《八声甘州》(柳永)(共4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4 23:0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传颂千万的名句让我们知道了柳永,这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天才词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著名词作------《八声甘州》,看看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把握柳永词婉约清丽的艺术风格。
?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北宋词总论
Beisongcizonglun
词在北宋时期,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
晏殊、张先、
晏几道、欧阳修
承袭“花间”余绪
柳永
开拓了词的形势和内容
后期
苏轼、周邦彦
将词推向繁荣和成熟
前期晏、欧等词人,生于承平之世,喜爱冯延巳却无其经历与感慨,所作多带“富贵气”,或“疏隽”、“深婉”而有“鄙亵之语”,与“花间”有相通之处。
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词宛转典丽,创制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词在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
柳永生活于社会的下层,词笔触及社会人生诸多侧面。除了男女恋情外,柳词还反映都市风貌、羁旅行役等较丰富的内容。他还吸收民歌养分,大量创制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词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柳 永
(987?-1053?)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柳永热衷功名,却直到改名为永,四十八岁才中进士,又只做过屯田员外郎的小官,所以世称柳屯田。晚景很惨,客死于旅店,葬于镇江。死后有“吊柳会”等纪念习俗。
  柳永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填词者。他倚“新声”填词,写了大量反映市民生活、语言浅近俚俗的慢词,深受市民欢迎,以至于“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传世。
   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一是发展了词体,创作了大量的新的长调慢词;二是扩大了词境,举凡山川壮丽、都市风光、羁旅行役、男欢女爱等皆可入词;三是语言浅近俚俗,扩大了词的受众面,使之在普通市民中广为传唱。
   柳永词在表现手法上,一是长于白描,善用赋体。吸收辞赋和骈文的长处,极善铺叙,并在铺叙中渲染情感;二是写景、叙事、抒情打成一片;三是语言浅近俚俗。俗者以口语、俚语入词,雅者则可以熔铸前人诗句,气象宏大。
怀才不遇的杰作
  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酙低唱”句,又称自己“自是才子词人,白衣卿相”,有人推荐,仁宗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酙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此词写于柳永早年于汴京应试时。因精音律,长词曲,流连于勾栏瓦舍,遭人非议。
羁旅情愁的杰作
都市繁华的杰作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本词写秋愁归思。
上片写秋景,
下片写归思。
《教坊记》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西凉乐。《八声甘州》是截取《甘州》中的一段,增减声腔而成。因为有八韵,故名八声。
一、本词主要写的是什么?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怀人——“想佳人”
二、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
分析上片:
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时间、天气、作者所见所感入手)
  时间——暮秋、傍晚(“暮雨”、“清秋残照”)
  天气——雨、风(潇潇、霜风凄惨)
  所感——霜风凄惨
  所见——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红衰翠减、
      物华已休、江水东流
 
▲由此,能否给这幅图片起个名字?
  参考答案:秋江雨景图
苏轼一向看不起柳永,然而对这三句,却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为什么?
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
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
明确:物象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
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红和翠指什么?
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衰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
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词的上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景,用层层铺叙的手法写出了秋天的旷远﹑阴冷﹑凄寒和寂寥。
 
 先写雨景
 再写雨后:  眼下(“当楼”)
        近景(“是处”)
        远景(“东流”)
  景中融进了词人的愁思,
增添了词人的愁思。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
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
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1.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词人在思念佳人
2.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
佳人
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怎样变化的?
?“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6.八声甘州是词牌名?词有词牌?还有的有题目?比如?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没有题目?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什么 ?
思乡
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
7.同学再读一遍本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分析下片:
  1、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念利名、憔悴长萦绊。”
             ——柳永《戚氏》
  所以,作者在既没有取得“名”,也没有取得“利”的情况下,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飘西荡,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对于归乡,更是有一种千回百转、四顾茫然的矛盾心态。个中酸甜苦辣,大概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会了。
词的下片:写游子思归。先写自己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归思”),然后推想家乡的佳人切盼自己的回归(“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最后写对佳人的抚慰(“争知我”)由现实—想象—现实,反映了词人起伏翻腾的思绪。
一、赋体铺叙与白描手法。所谓赋体铺叙就是将同一意象层层铺开,尽力渲染。如上片写景的三层画面,下片抒情的两种视角;所谓白描,即直接进行描写,不作比拟,不作婉饰。
二、情景相生,情景相融。上片写景,景中有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将情与景打成一片。
三、领字特色。领字,领起一句或数句或全篇的句首字。领字尤在词曲中常用,但象柳永这样,在一首词中连续频繁使用不多见。如词中领起数句的“对”、“渐”、“望”、“叹”、“想”,领起一句的“不忍”等。
   在该词中领字多用仄声字,读来重、短、有力。领字的作用或作提示,或作强调,涉及内容往往有动作、表情、效果等等。该词中频繁使用仄声领字,起到了沉郁顿挫、气韵贯注、声情并茂的作用。
讨论一: “不减唐人高处”的理解
 该词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对于孤寂凄迷意境的构建,“霜风”、“残照”、“关河”三者缺一不可。这三句比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更雄浑、更苍茫、更壮阔,体现为沉雄风格,与[雨]的凄婉风格迥乎不同。此意境只在盛唐诗人那里频见,故“不减唐人高处。”
讨论二:下片抒情特点
 虚实结合,双向落笔。
俞文豹《吹剑录》:苏轼有一次问幕士: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