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黄州快哉亭记》导学案+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黄州快哉亭记》导学案+课件(3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02 09:32:14

文档简介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导学案
《黄州快哉亭记》
学习目标
1.读懂文意,体会文中写作手法的多样性和“汪洋淡泊”之美。
2.领悟苏辙亭台记文所表现出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
3.感悟和学习苏辙在文中所寄寓的超然旷达的胸怀,宠辱不惊、得失俱忘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
2.研读并理解其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根据现场情景谈话导入。
以如何面对人生途中必然遭受的挫折不幸开始,引出《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之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苏轼之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导出课题。从苏轼的角度引入苏辙的介绍,由“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引入学习,体会“快哉”情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诵课文,体会文意。
二、检查预习
1、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苏辙,字子由,晚年因隐居于颍水之滨,故自号颍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2)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张怀民),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其中有名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3)识记常识
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2、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读音及句读:
肆大(sì)  沔(miǎn)  谪居(zhé)
开阖(hé)
倏忽(shū)
骇目(hài)
指数(shǔ)
骋骛(wù)
飒然(sà)
披襟(jīn)
庶人(shù)
会计(kuài)
瓮牖(yǒu)
濯(zhuó)
绝壑(hè)
骚人(sāo)
憔悴(qiáo
cuì)
(2)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
(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第一段:略述水势及命名者。
第二段:描写亭之所见及说明命名的原由,为后文议论过渡。
第三段:引用历史,表明遇与不遇不在于外物,而在于自得与否。
第四段:以张君为例,肯定其自得、“无所不快”的人生态度。
(掌握字词句)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重点字词句,写成纸条,教师有选择地采用实物投影的方式,由写纸条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重点字、词、句加以讲解,教师点拨、纠错。
教师可适当提示下列重点字、词、句(在课文注释“基础”上补充,投影)。
词类活用
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②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③动心骇目(动、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使……惊骇)
④草木行列(行列,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
⑤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
⑥将何往而非病(病,名词活用为动词,忧愁)
古今异义
①使其中不自得
古义:指内心。
今义:方位词。
②至于赤壁之下
古义:到了……,于,介词,表动作对象。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③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征收粮钱等公务。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南北百里(省略谓语“于”)
②状语后置句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应为“于其下悲啸”)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应为“以清风振之,以明月照之”)
③固定结构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所以……者”,意思是“……的原因”)
④定语后置句
有风飒然至者(用“者”作形式标志)
三、文本研习
1、请找出全文文眼在何处,并说明。
提示:
文眼为“快”。全文紧扣“快”字,而“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的人生哲理,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
2、文题《黄州快哉亭记》,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快哉”的感觉呢?读出来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提示:
a、景之“快”
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b、人之“快”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c、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3、文章引用楚王和宋玉关于“快哉”之风的对话并加以发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是交代“快哉”二字的出处;
二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表明主旨。
4、赏析文章第二小节写景的角度。
明确:
俯仰:向上看到了风云开阖,向下看到了涛澜汹涌。
远近:远眺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近观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视听结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小结: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5、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明确:
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6、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明确:
10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快哉”,景差陪衬。
7、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两种忧乐观,是哪两种?
明确:
一般人的忧乐观:“人有遇不遇之变”,地委处境不同,心情亦自不同。苏辙在这里提出了更高一级的忧乐观:“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这也是文章的中心。
8、文章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有何寓意?
明确:
宋玉是对楚襄王微妙地进行了讽刺,寓意在借风之雌雄来说明人间之不平等。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襄王认为是快乐,而庶人则认为是忧患,这是人之地位境遇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觉。正像江上行船,乘船者悠然如飘然驭风,纤夫却脑库憔悴,哪有什么悠然之感。
四、合作探究
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唐宋,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写作目的上,唐宋散文大家都认为文章应“有补于世”(王安石),学者不应“弃百事不关心”(欧阳修),力主“文以载道”(韩愈)“文以明道”(柳宗元)和“适用”,苏轼就公开表明他与苏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即使是寻常的写景记游,也力求做到“言之有物”,有现实针对性。
请大家结合学过的“记”,举例说说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景?言了什么“志”?或明了什么理?
明确:
《岳阳楼记》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桃花源记》(东晋)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醉翁亭记》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黄州快哉亭记》,是一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好文章。最能体现苏辙为文纡徐(从容缓慢)条畅(通畅而有条理)、汪洋(气度宽宏)澹泊(不追求名利)的风格,就同他的为人一样。
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
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
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要能破理,立论首先要正确,要“贵是而不务华”。(汉·王充《论衡·自纪》)《黄州快哉亭记》以人对外物的感受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事实立论,这无疑是正确的。立论“贵是”,就要贵在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能破理,在论证过程中还应做到,所“考引事实”必须“不使差忒”。(宋·洪迈《容斋随笔》)苏辙在文章中征引楚襄王兰台披襟当风故事,作为论证的例子,故事的出处在宋玉的《风赋》(见·梁·萧统《昭明文选》),确凿无误,足可传信。最难能的是,这篇文章的议论始终带着情韵,故虽有一股愤懑不平
之气贯注其间,却不显出伧父面目。“风无雄雌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等等议论就是。这些议论都近乎于言情,近乎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议论常有的逼人气势。唯其如此,文章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总体风格,也就不致因这些议论而遭受贬斥。
  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以物而伤性”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五、总结拓展
本文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六、作业布置
辨析与表达:
本文作者认为“不以物伤性”将无往不快。而季羡林在《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畅所欲言。
1(共33张PPT)
黄州快哉亭记


1.读懂文意,体会文中写作手法的多样性和“汪洋淡泊”之美。
2.领悟苏辙亭台记文所表现出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
3.感悟和学习苏辙在文中所寄寓的超然旷达的胸怀,宠辱不惊、得失俱忘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苏辙,字
  
,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
自号
 
,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
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
 
,人
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
 
、其

 
,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由
颖滨遗老
《栾城集》
苏洵
苏轼
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获罪被贬
字音
沅(
 

沔(
  )
子瞻(
 

东西一舍(
 

风云开阖(
 

 变化倏(
 
)忽
舟楫(
 

草木行(
 
)列
皆可指数(
 

睥(
 
)睨(
 

骋(
  
)骛( 
) 飒( 
)然
而风何与(
 )焉  会(
 
)计
蓬户瓮(
  )牖(
 
) 
濯(
  
)长江之清流,
揖(
 
)西山之白云
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
  
)者
yuán
miǎn
zhān
shè

shū

háng
shǔ


chěng



kuài
wèng
yǒu
zhuó

shēng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走近文本
文眼:
主旨句:
快(哉)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亦足以称快世俗
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乌睹其为快也哉!
建造和命名
命名的原因
以“快哉”二字抒发议论
黄州快哉亭记
主旨句: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出:流出

始:开始

肆大:水流阔大

南、北:向南,向北。
益张:越发盛大。
浸灌:意思都是“注”,形容水势浩荡。
        相若:差不多

即:靠近。
为:建造。
胜:美景。形容词作名词
以:连词,用来
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2、翻译句子: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译:在靠近他的居所的西南处建造了一个亭子,用来观赏江流的美景,我的长兄子瞻给亭子取名“快哉亭”。
第一段


  长江流出西陵峡,便开始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奔腾阔大。向南与湘江、沅江合流,向北与汉水、沔水汇集,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黄州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差不多。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居住在齐安,在靠近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用来欣赏长江上的美景,我长兄子瞻给亭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么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答:“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浩淼壮阔的千里江流图。
眼界与心境

始宽
渐宽
全开
眼界
“三变”
江流“三变”
“始宽”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渐宽”
“全开”
心境亦因之渐次开阔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饱览美景引起的快意,则“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盖:句首发语词。阖:通“合”。聚合。
倏忽:忽然。
玩:观赏,欣赏。
  
举:抬。
足:饱览。 
 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
指数:用手指着数出来。
       所以……者:……的原因。
睥睨:斜着眼睛看,此指伺机夺取,觊觎。
骋骛:纵横驰骋。
称快:使动用法,使……称快.
介词短语后置句
第二段
2、翻译句子:
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译:这就是亭子取名“快哉”的原因了。
(其:它,代“亭子”;所以:表原因;判断句)
②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他们的风采和(这里的)遗迹,也足以让世俗称快。
   译文:
站在亭子上可以看到南北大约百里、东西三十里(的景观)。长江波涛汹涌,风云时开时合。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江面景象变化迅速,令人触目惊心,游客不能在这里久看。现在可以坐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座位上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冈峦起伏,草木成行成列,每当烟雾消失,太阳出来,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一一指着数出来: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至于长江中的沙州岸边,古城的遗址,那是当年曹操、孙权想争夺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战场,他们的风采和遗迹,也足以让世人称快。
1、第二段描绘了的景物有何特点?
亭之所见
长江
两岸冈峦山林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历史遗迹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浩淼壮阔)
(明丽清新)
(流风遗韵)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流风遗址足以怀想
登临者“快哉”
世俗者“称快”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从:带领,使…跟从。
披:敞开。
当:对着,迎着。
盖:大概。
异:差别。
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
           变:不同。             与:参与。
自得:舒畅。
病:忧愁。
性:本性。
适:往。
第三段
虚词
:
盖有讽焉(于之)
而人有遇不遇之变(但)
此则人之变也(乃,就是)
而风何与焉(语气助词,表反问)
不以物伤性(因为)
使其中(假使;他的)
第三段
2、翻译句子:
①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译:这风真痛快啊,就是寡人和老百姓共享的吧?
(谓语前置;判断句;所)
②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译:楚王觉得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觉得忧伤的原因,这是因人而异的,而风与风有什么相干呢?
(所以:表原因
为:觉得
则:是
何与:宾语前置)
③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译:士人活在世上,假使他的心中不舒畅,那么到了什么地方不忧愁呢?假如心中舒坦,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
(自己的)本性,那么到什么地方(会感到)不痛快呢?
(使:假使
自得:自在满足,舒畅
宾语前置句)
  从前,楚襄王领着宋玉、景差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凉风呼呼地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阵风,真痛快呀!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才享有的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一起享受呢!”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刺的意味。风并没有雌雄差异,可是人却有逢时不逢时的不同。楚襄王感到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感到忧伤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和风有什么相干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舒畅,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舒坦,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3、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作者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是什么?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快乐与否,关键是什么?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原因: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关键在心态(自得)。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
(主旨句)
第三段:本段引用的典故大概讲的是什么?作者借宋襄王和宋玉的典故,意在说明什么?
“忧乐观”
一般人:

辙:
“人有遇、不遇之变”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思考:士以何态度处世?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患:病,忧愁。
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余功: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
放,纵。
宜:应该。
濯:洗濯。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使动,使…尽享。
胜:美景。 自适:自求安适。
振:吹拂。
胜:禁。乌:哪里。
第三段:
2、翻译句子:
①将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译:也没有什么不快活的,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迎送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享美妙的景物而求得自我的安乐呢!

况:何况
状语后置
穷、胜、以、适)
②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译:这些都是文人游子之所以引起悲哀苦痛而不堪忍受的景象,哪能看到这景物(因此)而感到快乐呢!
(判断句
所以:表原因
胜:禁得住
乌、睹、其、为)
  如今张梦得不把贬谪视作忧愁,利用管理政务以外的空闲时间,自由放任于山水之间,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过人之处。就算蓬草做门,破翁为窗,也没有什么不快活,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迎送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享美妙的景物而求自我安乐呢!不然的话,长江上群山绵延,山谷深幽,森林高大,古树奇倔,清风吹着它们,明月照着它们,这些景色都是文人游子之所以引起悲哀苦痛而不堪忍受的,哪能看到这景物因此而感到快乐呢?


此段引入张梦得的事例目的何在呢?
借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评价:赞赏与肯定
 
4、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
心情:自我排忧后的豁达、乐观
探究小结
“快”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这些“快”字当中,你读出了苏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一)景之“快”
1、?
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
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二)人之“快”
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谈一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有何理解?
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随遇而安,才能聆听自然之美。
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苏辙生性沉静淡泊,虽没有历经“乌台诗案”之屈辱,却也有贬官之累),故作者写做这篇文章寓勉人并自励之意,全文主旨在说明人心坦然自得,不受制于外物,便能无往而不快。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