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背诵段落汇编
第一单元 人生篇
1、弟子问仁
△子贡①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②尧舜其犹病诸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④。能近取譬⑤,可谓仁之方⑥也已。”(《雍也》三十)
△颜渊⑦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⑧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⑨,而由人乎哉?”
【注释】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学生。②[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何止是仁德,那一定是圣德了。③〔尧舜其犹病诸〕尧舜恐怕都难以做到这样。病,不足:诸,“之乎”的合音。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就要使别人也行得通。⑤〔能近取譬〕能够就近用自身做比喻。即推己及人,为别人设想。譬,比喻。⑥〔仁之方〕实行仁德的方法、途径。⑦〔颜渊〕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学生,比孔子小三十岁。⑧〔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语言行为都符合礼。复,恢复,归于。礼,本义是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这里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完善的。⑨〔为仁由己〕要做到仁全靠自己。由,靠,凭。
△仲弓③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④,使民如承大祭⑤。己所不欲⑥,勿施于人。在邦⑦无怨,在家⑧无怨。”
【注释】③〔仲弓〕冉雍的字。冉雍,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④〔大宾〕贵宾。⑤〔大祭〕盛大的祭典。⑥〔所不欲〕不喜欢的事物。⑦〔邦〕诸侯统治的国家。⑧〔家〕卿大夫的封地。
2、立身处世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为政》四)
【注释】①〔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②〔立〕站立,自立。指在人生旅途中能站稳脚跟,懂得立身处世。③〔不惑〕不迷惑。指通达事理。④〔天命〕命运,规律。⑤〔耳顺〕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⑥〔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但不越出规矩。从,随,顺。
△曾子①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②,可以寄百里之命③,临大节而不可夺④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⑤”(《泰伯》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⑥,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⑦,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七)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⑧也?四十、五十而无闻⑨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二十三)
△子日“三军⑩可夺帅也,匹夫⑾不可夺志也。”(《子罕》二十六)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⑿也。”(《子罕》二十八)
【注释】①〔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孔子学生。②〔六尺之孤〕年幼的孤儿。六尺,古制六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四尺一寸(约138厘米),这种身高一般在十五岁以下。孤,幼年丧父叫孤。③〔寄百里之命〕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百里,指方圆百里的诸侯国。④〔临大节而不可夺〕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大节,原指关于存亡安危的大事,后也称临难不苟的节操为大节。夺,夺志,被迫改变原来的志向或意愿。⑤〔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种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⑥〔士不可以不弘(hóng)毅〕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弘,大,强。⑦〔仁以为己任〕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仁以,以仁。⑧〔来者之不如今〕后来的人赶不上现在的人。⑨〔闻〕名声,名望。指有成就。⑩〔三军〕军队的统称。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周朝的制度,诸侯中的大国可拥有三军。⑾〔匹夫〕古代平民中的男子。泛指普通老百姓。⑿〔彫〕通“凋”,凋零,零落。
3、发愤进取
△子曰:“朝闻道⑥,夕死可矣。”(《里仁》八)
△子曰:“见贤思齐⑦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十七)
△宰予昼寝⑧。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⑨也,于予与何诛⑩”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⑾。”(《公冶长》十)
【注释】⑥〔闻道〕得知真理。⑦〔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应当想着向他看齐。齐,等同。⑧〔宰予昼寝〕宰予白天睡大觉。宰予,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孔子学生。⑨〔粪土之墙不可杇(wū)〕粪土似的墙壁不能再粉刷。杇,后作“圬”,涂饰,粉刷。⑩〔于予与何诛〕对于宰予,还能责备他什么呢?与,句中助词,无义。诛,责备;何诛,诛何。⑾〔于予与改是〕通过宰予这件事我改变了态度。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⑤,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⑦。”(《述而》十九)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⑧,止,吾止也⑨;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⑩。”(《子罕》十九)
【注释】⑤〔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怎样的人。叶,古邑名,在今河南叶县南。叶公,指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封地在叶邑,人称叶公。子路,即季路。⑥〔女奚不曰〕你为何不说。女,通“汝”,你。奚,为什么,疑问词。⑦〔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如此罢了。云,如此。尔,而已,罢了,语气词。⑧〔未成一篑(kuì)〕未成于一赘,差一筐而未成。篑,盛土的筐子。⑨〔止,吾止也〕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⑩〔进,吾往也〕前进不止,那也是自己要前进的。
4、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②兮凤兮!何德之衰③?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④。已而⑤,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⑥!”
【注释】①〔楚狂接舆(yú〕楚国隐士,佯狂不仕,故称楚狂。又因其接孔子之舆而歌,故称接舆。舆,车。②〔凤〕凤凰。这里借以喻孔子,有讽刺意味,因为相传凤凰太平盛世才出现,乱世是隐而不现的。③〔何德之衰〕你的德行为什么这样衰微?讥讽孔子于乱世而不隐。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事已不可劝止,未来的事还能够赶得上。意即孔子应抛弃以往的做法,及早归隐。⑤〔已而〕算了吧。而,语尾助词。⑥〔今之从政者殆而〕当今的从政者都处境危险。
第二单元 情操篇
5、君子三戒
△子禽①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②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③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④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⑤异乎⑥人之求之与?”(《学而》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⑦得之,不处⑧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⑨,不去⑩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⑾?君子无终食之间⑿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⒀。(《里仁》五)
【注释】①〔子禽〕姓陈,名亢,子禽是他的字,孔子学生。一说是子贡学生。②〔是邦〕任何国家,不管哪个国家,这里不是特指。③〔抑〕还是,或者,连词。④〔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表明孔子待人接物的态度。⑤〔其诸〕大概,或者,表示不肯定的、揣测的语气。⑥〔乎〕介词,旋当于“于”。⑦〔其道〕正当的方法。其,指示代词。⑧[不处(chǔ)〕不在一起,不接受。⑨〔得之〕这里应理解为“去之”,因为贫与贱不是人想得到的。⑩〔不去〕不除掉,不摆脱。⑾恶(Wū)乎成名〕怎么去成就他的名声呢。恶乎,于何,从哪里,在哪方面。⑿[终食之间〕一顿饭没吃完的时闷,形容时间短。⒀〔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仓促时一定与它(仁德)同在,动乱时一定与它同在。⒁〔好(hào)〕喜欢,跟“恶”(wù)相对。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⑨,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⑩。(《季氏》七)
【注释】⑨〔刚〕旺盛。⑩〔得〕贪得。
6、乐在其中
△子曰:“君子食无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就有道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④。(《学而》十四)
△子曰:“知之⑨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二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⑾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二十三)
【注释】①〔无〕通“毋”,不,不要。②〔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③〔就有道而正〕接近有德之人而匡正自己。④〔已〕用法同“矣”,语气词。⑨〔之〕指示代词,这里指学问、事业、爱好等。⑩〔乐之〕以它为快乐。乐,意动用法。⑾〔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厚的人喜欢山。知者,聪明的人。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十六)
【注释】①〔饭(fǎn)疏食〕吃粗粮。饭,吃,动词。②〔饮水〕喝冷水。③〔曲肱(gōng)〕使肱曲,弯着胳膊。④〔枕(zhèn)〕当枕头,动词。
7、行己有耻
△子曰:“巧言、令色①、足恭②,左丘明耻之③,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④,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二十五)
△子谓颜渊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⑤惟我与尔有是夫!”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⑥,犯而不校⑦——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⑧矣。”(《泰伯》五)
【注释】①〔令色〕伪善的容貌。令,善,美好。②〔足恭〕过分顺从。③〔左丘明耻之〕左丘明认为可耻。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相传为《左传》作者。耻之,认为这样可耻。④〔匿怨而友其人〕心里藏着怨恨却要跟他交好。友其人,把其人当作朋友。⑤〔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我就干起来,不用我就藏起来。⑥〔实若虚〕满腹学问却像空无一物。⑦〔犯而不校〕被人侵犯却不计较。⑧〔吾友尝从事于斯〕我的朋友曾经这样做了。吾友,指颜回。尝,曾经,副词。
△子曰:“笃信①好学,守死善道②。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③,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④,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十三)
△子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⑤”(《宪问》二十七)
【注释】①〔笃信〕坚定地相信(善道)。②〔善道〕好的学说信念。③〔有道则见(xiàn)〕世道太平就出来做事。见,出现。④[焉〕语气词。⑤〔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的话比做的事多,君子以为耻。而,在此用法同“之”,助词。
8、君子坦荡荡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④;君子怀刑⑤,小人怀惠⑥。”(《里仁》十一)
△子曰:“君子喻⑦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十六)
△子曰:“君子坦荡荡⑧,小人长戚戚⑨。”(《述而》三十七)
【注释】④〔怀土〕眷念乡土。⑤〔怀刑〕关心法度,心存畏惧。⑥〔怀惠〕关心个人利益。⑦〔喻〕知道,明白。⑧〔坦荡荡〕(心地)坦白宽广。⑨〔戚戚〕局促忧愁。
△子曰:“君子道者三⑥,我无能焉⑦: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⑧也。”(《宪问》二十八)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⑨,以德报德。”(《宪问》三十四)
【注释】⑥〔君子道者三〕君子赞许的美德有三种。道,称道,赞许。⑦〔焉〕于是,在这方面,代词兼语气词。⑧〔自道〕自己说自己。⑨〔以直报怨〕用正直来回答怨恨。
△子贡曰:“君子之过①也,如日月之食②焉:过也,人皆见之;更③也,人皆仰之。”(《子张》二十一)
【注释】①〔过〕错误,过失。②〔日月之食〕日蚀月蚀。③〔更(gēng)〕更改,改正。
第三单元 伦理篇
9、言而有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①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②不习乎?”(《学而》四)
△子夏曰:“贤贤易色③;事④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七)
△子曰:“人而⑥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⑦其何以⑧行之哉?”(《为政》二十二)
【注释】①〔谋〕考虑,策划。②〔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③〔贤贤易色〕意思是用尊重优秀品德的心来改变爱好美色的心。第一个“贤”用如动词。④〔事〕侍奉。⑤[致其身〕献出他的生命。致,给与。⑥〔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的意思。⑩〔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大车,牛车;小车,马车。大车小车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来驾牲口,大车上的横木叫鬲(lì),小车上的叫衡,鬲和衡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这个关键称为輗或軏,是车子上至关重要的部件,因以作比喻。⑧〔其何以〕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何以,以何,凭借什么,怎么
10、交友之道
△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②不如己者。过,则勿惮③改。”(《学而》八)
△孔子曰:“益者⑦三友,损者⑧三友。友直⑨,友谅⑩,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⑾,友善柔⑿,友便佞⒀,损矣。”(《季氏》四)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⒁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⒂,乐佚游⒃,乐晏乐⒄,损矣。”(《季氏》五)
【注释】①〔重〕庄重。②〔友〕交朋友,作动词。③[惮(dàn)〕害怕,畏惧。⑦〔益者〕有益的朋友。者,代词,指代人、事物等。⑧〔损者〕有害的朋友。⑨〔友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⑩〔谅〕诚信。⑾〔便(Pián)辟〕逢迎馅媚。⑿〔善柔〕阿谈奉承。⒀〔便(Piàn)佞(nìng)〕花言巧语。⒁〔乐节礼乐(yuè)〕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⒂〔骄乐(lè)〕骄傲放纵。⒃〔佚游〕放纵游荡。⒄[晏乐(lè)〕安逸声色。
11、行而有礼
△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②!礼,与其奢也,宁俭;丧③,与其易④也,宁戚⑤。”(《八俏》四)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⑨,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⑩矣夫!”(《雍也》二十七)
【注释】①〔林放〕鲁国人。他见当时的礼仪专事繁文缚节,因此发问。②〔大哉问〕你提的问题意义重大呀。谓语在主语之前表示强调。③〔丧〕丧礼。④〔易〕这里是仪礼周全的意思。根据《礼记·檀弓上》:“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可以知之。⑤〔戚〕忧愁,悲哀。⑨〔文〕文献。⑩〔畔〕通“叛”,这里指离经叛道。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⑤,其父攘⑥羊,而子证⑦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⑧。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⑨”(《子路》十八)
△原壤夷俟⑩。子日:“幼而不孙弟⑾,长而无述⑿焉,老而不死,是为贼⒀。”以杖叩其胫⒁。(《宪问》四十三)
【注释】⑤〔吾党有直躬者〕我那里有个正直坦白的人。党,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百家为一党。⑥〔攘(rǎng)〕偷。⑦〔证〕这里指告发。⑧〔异于是〕跟你们的不同。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了。父慈子孝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儿子告发父亲就是不孝,所以孔子这样说。⑩〔原壤夷俟(Sì)〕原壤张开双腿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原壤,孔子的老朋友,《礼记·檀弓》记载他母亲死了,他却唱起歌来,应该是另有想法的人。夷,箕踞,为前伸两足、以手据膝的坐姿,古人把这样的坐姿看作是傲慢不敬;古代无椅凳,坐在席上是两膝着地,臀部贴着脚后跟,以此为敬。侯,等待。⑾〔不孙弟〕不懂礼节。⑿〔无述〕没有作为。述,通“术”,技能,技艺。⒀〔贼〕祸害。⒁〔胫〕小腿。
12、君臣父子
△子曰:“父在,观其志⑧;父没⑨,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⑩,可谓孝矣。”(《学而》十一)
△孟懿子⑾问孝。子日:“无违⑿。”
【注释】⑧〔观其志〕观察做儿子的志向。其,指儿子,父亲活着时,儿子不可独立行动,所以看他的志向。⑨[没(mò)〕通“殁”,死。⑩〔无改于父之道〕不改变父亲的为人之道。⑾〔孟懿(yì)子〕姓仲孙,名何忌,鲁国大夫,彭是溢号。⑿〔无违〕不要违背礼节
△子游①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③不敬,何以别乎?”(《为政》七)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④。有事,弟子服其劳⑤;有酒食先生馔⑥,曾是以为孝乎⑦?”(《为政》八)
△子曰:“父母之年⑾,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⑿”(《里仁》二十一)
【注释】①〔子游〕姓言,名堰,字子游,吴人,孔子学生,比孔子小四十五岁。②〔是谓能养〕这只能说养活(父母)。③〔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对于狗和马,都能做到养活。④〔色难〕(侍奉父母时)时时有愉悦的脸色是件难事。《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⑤〔弟子服其劳〕年轻人为老人效劳。⑥〔先生馔(zhuàn)〕给长辈吃喝。⑦〔曾(céng)是以为孝乎〕难道这样竟然可以认为是孝吗?曾,副词,居然,竟然。⑾〔年〕年龄,年纪。⑿〔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一方面因父母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害怕他们衰老。
第四单元 治学篇
13、敏而好学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是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④谓之‘文’也。”(《公冶长》十五)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⑥闻义不能徙⑦,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三)
△子日:“学如不及⑾,犹恐失之。”(《泰伯》十七)
【注释】①〔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卫国大夫。文是他的溢号。②〔敏〕聪明,机智。③〔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耻:以……为耻。④〔是以〕以是,因此。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品德不培养,学问不探讨。⑦〔徙(xǐ)〕迁徙,这里指见善就靠近。⑾〔及〕赶上。
△子贡问:“师⑦与商⑧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⑨与?”子日:“过犹不及⑩。”(《先进》十六)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⒅,月无忘其所能⒆,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五)
【注释】⑦〔师〕颛孙师,即子张。⑧〔商〕卜商,即子夏。⑨[愈〕超过,好一些。⑩〔过犹不及〕过头和赶不上同样不好。⒅〔亡〕通“无”,这里指未知的新知识。⒆〔所能〕已经懂得的知识。
14、切问而近思
△子曰:“视其所以④,观其所由⑤,察其所安⑥,人焉廋哉⑦?人焉廋哉?”(《为政)十)
△子曰:“攻乎异端⑧,斯害也已⑨”(《为政》十六
△子曰:“默而识⒀之.学而不厌⒁,诲人不倦,何有于我⒂哉?”(《述而》二)
【注释】④〔所以〕所作所为。⑤〔所由〕为达到目的采用的方式方法。⑥〔所安〕心思何在,安于什么。⑦〔人焉廋(sōu)哉〕这个人怎样隐藏呢。廋,隐藏,藏匿。⑧〔攻乎异端〕研究与自己不一致的言论主张。⑨〔已〕停止。⒀〔识(zhì)〕记住。⒁〔学而不厌〕学习而不知道满足。厌,满足。⒂〔何有于我〕于我有何。对于我来说,做到了哪些。
△子贡问为仁⑧。子曰:“工⑨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⑩。居是邦也,事⑾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⑿之仁者。”(《卫灵公》十)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⒁,切问而近思⒂,仁在其中矣。(《子张》六)
【注释】⑧〔为仁〕培养仁德。⑨〔工〕工匠。⑩[利其器〕使他白己的工具锋利。利,使……锋利,使动用法。⑾[事〕敬奉。⑿〔士〕这里指已做官而位置低于大夫的人。⒁(笃志〕坚守志向。⒂〔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问题。
15、君子博学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③,可以无大过矣。”(《述而》十七)
△子不语⑥怪、力、乱、神。(《述而》二十一)
△子以四⑦教:文⑧,行⑨,忠,信。(《述而》二十五)
【注释】③〔五十以学《易》〕以,连词,相当于“而”。《易》,《周易》,又名《易经》,我国古代用来占卜的书。《易》保存了古代若干朴素辩证法的哲学观点。传说孔子晚年爱好《易经》,还为《易经》作《传》。他不把《易经》当作卜筮(shì)之书,而是当成人生哲学著作来读。④〔子所雅言〕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雅言,当时较为通行的语言,大概相当于今天通行的汉语普通话。孔子平时说话用鲁国的方言,读《诗》、《书》和行礼时则用“雅言”。⑤〔执礼〕指祭祀活动和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⑥〔语〕谈论。⑦〔四〕四个方面的内容。⑧〔文〕这里指书本上的学问。⑨[行〕社会生活的实践。
△卫公孙朝⒁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⒂,未坠于地⒃,在人⒄。贤者识其大者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⑩?”(《子张》二十二)
【注释】⒁〔公孙朝〕卫国大夫。据翟灏《四书考异》:春秋时有四个公孙朝,另外三个分别是鲁国成大夫公孙朝,楚武城尹公孙朝,郑子产之弟公孙朝。这里标明“卫”跟他们区别开来。⒂〔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的思想体系。⒃[未坠于地〕意思是并没有失传。⒄〔在人〕散布在人间。⒅〔大者〕大的方面。⒆〔何常师之有〕有何常师,哪里需要专门的老师传授呢。
16、不学诗无以言
△子日:“《诗》三百①,一言以蔽之②,曰:‘思无邪③。’”(《为政》二)
△哀公④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⑤,不贰过⑥。不幸短命⑦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三)
【注释】①〔《诗》三百〕《诗经》实有三百零五首,三百是举其整数。②〔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一言以,以一言,介词“以”的宾语前置。③〔思无邪)思想纯正。这本是《诗经·鲁颂·駉(jiōng)》的句子,意义也不相同,孔子借它来评论所有诗篇。④〔哀公〕鲁定公的儿子,姓姬名蒋。继位后,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前468年),“哀”是他的溢号。⑤〔不迁怒〕不拿别人出气。⑥[不贰过〕不再犯同样的错误。⑦〔短命〕颜回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子之武城②,闻弦歌③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④?”(《阳货》四)
△子曰:“小子⒃!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⒄,可以观⒅,可以群⒆,可以怨⒇。迩(21)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2)。”(《阳货》九)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23)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24)也与?”(《阳货》十)
【注释】②〔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县。当时子游正担任武城的长官。③〔弦歌〕弹琴瑟唱诗歌。指武城人都在学习礼乐。④〔割鸡焉用牛刀〕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刀。意思是治理这个小地方用得着这样的教育吗。⒃〔小子〕孔子对他学生的称呼。⒄〔可以兴〕可以用来引发联想。⒅〔观〕观察得失。⒆〔群〕交流会合。⒇〔怨〕讽刺发怨。(21)〔迩〕近。(22)〔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据顾栋高《毛诗类释》统计,《诗经》中出现的鸟名四十三种,兽名四十种,草名三十七种,木名四十三种,所以孔子有此说。(23)〔《周南》、《召南》〕《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分类篇名。(24)〔正墙面而立〕面对着墙壁而站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周南》、《召南》,《诗》首篇名。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正墙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