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课件(20张)-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把栏杆拍遍》课件(20张)-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8 17:0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把栏杆拍遍》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作者介绍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在“靖康之难”后十三年,幼年随祖父辛赞在谯县读书,二十二岁时曾在济南聚众二千人奋起抗金,
后率部渡江归宋,以图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但南宋统治者对辛弃疾心怀疑忌,虽然他屡次上书进献谋略,但均得不到采纳,只让他做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之类的小官。乾道八年后,先后出知滁州、绍兴、
镇江等地,还曾出任过福建提点刑狱、安抚使、浙东安抚使,但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一直得不到实现,在开禧三年(1207)九月抑郁而终。
人物介绍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的关键句)
关键句:“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位“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位大词人。
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的?
作为“武人”的辛弃疾是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为了光复大业”,他决心“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
文章选取了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两件充满传奇色彩的典型事件来突出他的“武人”性格。
写法小结:
选用典型事件(细节)表现人物性格
1.“武人”辛弃疾
思考: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特殊的遭遇?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辛弃疾被任用的20多年期间竟然有37次的频繁调动。
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2.“政人”辛弃疾
思考:
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对此作了怎样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明确:
①“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②作为“武人”,他不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作为“政人”,他虽满怀经略,却招谤被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于是他只能“把栏杆拍遍”,把满腔悲愤之情倾泻于笔端。成为“词人”。
3.词人辛弃疾
人物链接——
辛弃疾南归后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也由此踏了上抗争与遭贬的不归之路,这时他二十三岁。此时南宋朝廷中妥协投降势力日趋得势,可谓防抗金将士如防贼,忠君报国却为投降派所不容。郁闷至极的辛弃疾凭一腔热血与投降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他写了《美芹十论》,再写《九议》,陈述自己的抗敌救国大策,均未被采纳。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智颇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一个文韬武略的政治家就这样终身落魄,抑郁而终。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正因为他特殊的经历,辛弃疾的词有什么特点?
提示:把握关键句——找出文本中的话回答。
文本研读
对文中引用的古诗,结合诗人的作品、写作时的境遇及作者的评论,尝试为每首词拟一个标题。
示例:
《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
《摸鱼儿》——
《水调歌头》——
《丑奴儿》——
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深含政治的婉约之作
联系文本,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为什么本文着重评价了辛弃疾这一历史人物,题目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疾”……而题目也用“把栏杆拍遍”?
质疑探究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
此典故出自宋代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书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
“把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题目说明
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之势。
“把栏杆拍遍”正是一位忧心如焚的伟大的政治家坎坷一生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在被抛弃的感叹和无奈中,他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用刀和剑、用血和泪铸成的词作。《摸鱼儿》
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内心积聚的复杂情感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化成忧心如焚,百感交集的人间愁绪。《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我们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因此,“把栏杆拍遍”是最能展现辛弃疾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延举动,集中展示了他个性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是泱泱三百年大宋王朝产生的唯一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弃疾的招牌动作!
“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作者紧紧围绕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这一中心,不仅叙述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和事迹,而且联系到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并由此探索了他成长为词人的心路历程,从而使这位历史人物活生生地矗立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的政治抱负、人格力量和内心世界。
知人论世,全面考察,深入到人物灵魂深处是我们写好活生生的“这一个”(人物)的重要方法。
本文写法
辛弃疾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的“惟一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1.身份惟一;
2.人生遭际(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心路历程)惟一;
3.词作惟一。
思考:作品是评传性质的散文,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远远不足以打动读者的。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将这些融合到一起的?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不仅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还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写法探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