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
审
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从诗题中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A、和诗
B、写的是早春景象
解题:
按照别人的诗题、诗意或诗韵来写诗,叫“和诗”。
写出了怎样的早春景象?是怎样写的?
(1)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早春景象。拂晓,遥远的东方,海面上彩霞涌起,梅柳由江南一直绿到江北,到处春意盎然。温暖的天气使黄莺早早地鸣叫,晴朗的春光使萍草变得油绿。
(2)选取云霞、梅柳、黄鸟、绿萍等意象,从视觉、听觉不同角度,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手法,表现了江南早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特点。
用一个字概括本诗所描写的早春物候特点:
新
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
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是----
归思
(1)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之情。
(2)人生失意之悲。
杜审言:初唐诗人。杜甫的祖父。其诗属对严谨,于五律格式之成熟有所贡献。
高宗咸亨元年进士,仕途失意,写此诗时已宦游近二十年,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
问题探讨:
1、首联中为什么说看到早春的物候时有新奇的感觉?
2、中间两联哪些词语是写物的、哪些又是写候的、哪些词句写出了新?
3、请你说说中间两联分别照应诗题中的哪个词?哪些词语用的比较传神,试作具体分析?
4、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说说诗中的思想感情。哪个字造成了这种兴尽悲来的跌宕效果?是什么引起的?
1、首联中为什么说看到早春的物候时有新奇的感觉?
因为他是离别家乡的游子.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诗的主旨,正是抒发这伤心人独特的“惊”春之情。
1、首联中“独”和“偏”这两个虚词的使用有何妙处?
“独”“偏”二字强调自己是外乡人,言下之意,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惊奇而大惊小怪。在“独有”和“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2、中间两联哪些词语是写物的、哪些又是写候的、哪些词句写出了新?
“物”:“云霞”、“梅柳”、“黄鸟”、“绿蘋”,“候”:“海曙”、“江春”、“淑气”、“晴光”。
感到新,是拿中原故土的物候做比较的。
3、中间两联写景句哪些词语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
“渡”、“催”两个动词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梅柳、淑气人格化的性灵;
“出”、“转”则化静为动,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着一种流动的美感,把江南早春的气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
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
“催”和“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炼传神。
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面对此画面,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作用是什么?
宦游人对这幅画卷的感受自是不同,他们自然会想到又是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到来了,不禁引起了岁月如流、漂泊他乡的感慨。这就为最后的“归思”作了铺垫。
4、尾联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说说诗中的思想感情。哪个字造成了这种兴尽悲来的跌宕效果?是什么引起的?
写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光,不能归家的伤痛之情。春景是触发“归思”的媒介物,陆丞的早春游望诗更对“归思”的燃烧起了催化作用。“忽”字作转折,将上文的明媚与欢跃之景突然一下子打入伤感凄怆的气氛之中,达到了抒发伤春之情的目的。这一顿挫,与篇首的“惊”字遥相呼应,愈见此诗婉曲跌宕之妙。
“每个人都是从故乡出发的。”
改不掉的乡音、扯不断的乡情,引惹出游子浓郁的乡思、温馨的乡愁。“归思”,便成了“宦游人”化不开的乡土情结:回归故里、回归田园;这既是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眷恋,又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一方面,诗人们志存高远,报效国家,就要远离家乡,忍受人生的孤独、寂寥;另一方面,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又让他们归思难耐,找寻灵魂的栖息地。于是,诗人们便在这两难的夹缝中寻找平衡点。所以,故人远离、仕途不畅、时令变换等都会使他们感物伤怀、睹物思人,凭空生出对家乡的许多思念。
本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矛盾情感。
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凉,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又和开头宦游人相互呼应,结构谨严缜密。
分析诗歌结尾有着怎样的作用:
2007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作者翘首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②带雨的乌云遮住了大半个山,路途多风雨,表现了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③山高水长,抒发了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④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或寓情于景)。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①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②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
这首诗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什么感情?
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情,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9、阅读下面的诗做题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释】
⑴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⑵悲昔游:作者旧游之地,因放逐再次经过感到悲伤。
⑶边愁:流放边远地区产生的愁绪。
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⑵后人评价说这首诗通篇用反衬(对比)手法。试找找,共有几组反衬?
⑴被贬悲愁
⑵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俞陛云(浙江德清人,近代知名学者、诗人,并精通书法。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之父。
)《诗境浅说》:此诗为游览之体,实写当时景物。而中四句“出”字“渡”字“催”字“转字”用字之妙,可为诗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为精确。
知识拓展:
谈什么是诗眼?
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合变化,一动万随耶?”这一说法一是明确了诗眼的含义,“眼乃神光所聚”,“一动而万随”,认为眼系全篇的核心,神采之透镜。二是将诗眼分出了类型,“有通体之限,有数句之眼”。下面我们就从“句中之眼字”、“文中之眼句”、“文中之眼字”这三全方面来分析诗眼。
(一)句中之眼字。元代杨载说:“虽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处。”(《诗法·家数》)这说明眼字出现的情况较为复杂。清代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诗·晬语》卷下)这说明眼字既可是新警奇巧之字,亦可以是平凡质朴之字。
(1)句中之眼字通常出现在动词和充当谓语的形容词处。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2)虚词有时也可以作句中之眼字。如“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二)篇中之眼句。篇中之眼句就是全篇最传神之诗句。此句如心脏,溉血于全身,又似脊骨,柱立于整体,眼句耀彩可使通篇生光,眼句振响能叫全篇铿锵。因此篇中之眼句至为重要,其存在情况如下:
(1)眼句在篇首。“如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此联提挈全诗,孕蓄感情成为眼句,诗的中部两联具体描绘物候新,对此大好春光,按说作者应该是喜,而诗人却“偏惊”,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虽时迁岁更,而返归无日,面对此满眼“物候新”,不由想到家园古柳换新叶,故庭黄鹂调旧声,惊醒之后,才会“思归欲沾巾”,可见首联为全诗主轴,情依轴生,意随轴转。
(2)眼句在篇中。篇中之眼起枢纽作用,借此揽情融景,承上启下。如白居易《琵琶行》,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结上导下,成了谋篇的关键,传神的灵目,作者籍此将琵琶女的天涯飘零,引渡到诗人的迁谪沉沦,把艺人的潦倒和诗人的失意浑成一体。
(3)眼句在篇末。这就是所谓“画龙点晴”,常为诗人所采用。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白石道人诗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卷一)“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些都是说结句要成为传神达意的龙晴。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等。
(三)篇中之眼字。篇之眼一般表现为句,有时系隐藏之眼,则不在句而在字,此眼不同于句中眼,它不是关系到一句的优劣工拙,而为全篇之丝纳于此扣。
(1)篇中眼字形诸标题。如陆游《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夜雪楼船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首联述青年时期抱负,反写见意,吐气愤之意;颔联写壮年经历,暗写寓意,露忧愤之意;颈联叙暮年景况,明写达意,袒悲愤之心;尾联表明意愿,总写赅意,发激愤之词。全诗字字含愤,句句联愤,因此标题上“愤”字即为诗眼。
(2)篇中眼字镶嵌诗内。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下洛阳。”这首诗集中表现了诗人闻胜后的“喜”,“喜”字即为全诗之眼。由闻喜讯而流喜泪,由流喜泪而呈喜态,由呈喜态而唱喜歌,由唱喜歌而思喜归。喜始喜终,一喜贯通。
这类诗眼或著于题,或嵌于诗,一经找着,则掣住全诗提纲,由此得以透视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