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丰乐亭记
欧阳修
教学目标
目标定位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4.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难点:
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
走近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六一”由来
上图由左至右:柳宗元,韩愈。
下图由左至右: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
背景介绍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
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
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
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背景介绍
品读文本
1.诵读全文,正字音,圈划重点实虚词。
2.体情悟意,把握每段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研习文本
研习第一段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既:在…后
始:才
诸:兼词,“之于”
则:是
耸然:高高矗立的样子
特立:矗立
窈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
顾:四下里看
以为:把…建为
我在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第一段
小结思考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1节介绍了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2.
“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之近”,泉水是那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
探究思考
3.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4.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有相同之处吗?
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探究思考
研习第二段
2.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干戈:战争,战乱
昔:当年
以:率领
破:打败
形作动
遂:于是,就
考:考察
其:代当地的
按:查索
图记:地理图籍
升:登上
高:高处
形作名
求:找到
就:受(被动)
而:但
故老:当年亲历战事的人
盖:因为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海内:指天下
分裂:四分五裂
所在:到处,处处
为:是
敌国者:敌对政权
胜:尽
受:承受,接受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向:过去,从前
凭恃:凭借依靠
刬削:同“铲“,铲平
消磨:消耗磨灭
漠然:冷清寂静地
徒:只
遗老:经历事变的老人
尽:都死去,形作动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凭借依靠的险要阻隔之地都被铲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第二段
小结思考
1.第二段在这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介绍历史事情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候赵匡胤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在
滁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
接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
(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
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探究思考
研习第三段
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介于:处在;位于…之间
商贾:商人
民生:百姓活着;百姓生下来
;今:人民的生计
外事:外面(地)的事情;今义:外交事务
畎亩衣食:名作动,耕田种地,穿衣吃饭
以:而
乐生送死:乐于赡养父母;为父母送终/养老送终/指过太平日子
孰:谁
上:皇上
休养生息:使动,让百姓休养生息
涵煦:滋养覆盖
深:久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种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太平日子。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覆盖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乐:喜欢
形作动 简:清简
俗:民俗;民风
得:找到
乃:于是 日:每天,名作状语 而:修饰连词
掇:采摘 芳:花草
荫:乘凉
风霜冰雪:秋迎风霜,冬赏冰雪。
刻露:清晰的显露
清秀:清幽秀茂;今:美丽而不俗气
可爱:令人喜爱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清晰的显露,春夏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于)无事之时也。
幸:侥幸;幸运
乐:感到高兴
岁:每年;年年
因为:于是为
本:推求;寻求 其:这里的
道:叙述
所以:表原因
幸:有幸
又幸运的是,这里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感到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第三段
小结思考
1.这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意图是什么?
介绍了滁州现今的情况。
由于滁州处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来此的“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人们远离战火有百年之久,已经淡忘了战火的洗劫,战乱的痛苦。
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笔锋一转,用“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
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间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探究思考
2.作者此时生活在滁州是怎样的心态?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作者为什么和百姓一起去亭子那里游玩?
“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句中的“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不是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探究思考
研习第四段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书:写
名:起名,命名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来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来给亭子起名为丰乐亭。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第四段
小结思考
1.第五段只有两句话,内容分别是什么?
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第二句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
2.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与上文详细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举动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探究思考
合作探究
1.本文无论是记述还是描绘,全文都是围绕“乐”而写,请说说你的理解?
建亭取名为“乐”,是思乐;与滁人共游为“乐”,是享乐。乐在亭中,乐在山川,乐在和平安定的岁月。
也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回答:
处地之“乐”——自然与创造;
处时之“乐”
——机遇与幸运;
处人之“乐”——井然与融洽。
合作探究
知识拓展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解】诗人于庆历六年(1046)在滁州郊外山林间造了丰乐亭,第二年三月写了丰乐亭游春三首绝句,这里选一首。
①长郊:广阔的郊野。②绿无涯:绿色一望无际。③春将老:春天快要过去了。
【译文】落日的余辉照着花树、青山,美不胜收,广阔的原野绿草茵茵,一望无际。游人哪管春天是否将要过去,来到丰乐亭前观赏落花也别有一番情趣。
【内容】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知识拓展
文本小结
小结
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8A2B57A1C6B8F2C85CB0EAED40C4F82894BC2D39F64AE6627D776777574710C96A2982A5D0BB6553398D7E5F4D6303B11156A917EB4EF75F035612C03AD96E20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
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
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
《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全文紧扣“丰乐”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
文本小结
课堂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B.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盖亦反其本矣
C.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能以足音辨人
D.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解析】
A项,乐:动词,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乐”/形容词,可译为“快乐”。
B项,本:动词,
“推求”“探究/名词,可译为“根本”,此处指王道。
C项,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率领”“带领”/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法,可译为“凭借”“依据”。
D项,其:都是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
A.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而故老皆无在者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而喜与予游也
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解析】
B、C两项的前句不属于“山川美”;
A项,后句不属于“风俗美”,可据此使用排除法。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处于江淮之间,虽有商贾往还,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尽管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窃然”“滃然”就点出了山水的独特情貌;用“掇”“荫”就表现出了游赏之乐。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作者对安定生活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情感。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者”“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解析】
A项,文中是说滁州因处江淮之间,非通衢大邑,故四方商旅宾客皆不至。
【答案】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疏通泉水,凿开岩石,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建造亭子,从而和滁州人一道来这里游乐。
(2)百姓在一生中接触不到外边的事情,安心地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快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
(3)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积累字词。
3.预习下课。
布置作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