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论
欧阳修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和虚词“以”的用法。
2.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主要艺术特点。
3.联系现实,把握本文的现实意义。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
走近欧阳修
王安石和苏洵父子等深受他的影响。他的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散文著称,论说文如《朋党论》语言简括,说理透彻,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游记如《醉翁亭记》,文笔生动,景语、情语、理语交融映衬,富有诗情画意。还有《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新唐书》(与宋祁合著)。
作家作品
上图由左至右:柳宗元,韩愈。
下图由左至右: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
议论古今时事正其谬误的一种文体——论
论,指政论。政论往往是针对古今政治问题发表的评论,有浓厚的思辨色彩,涉及事物的性质、意义、影响、危害等。
文体知识
解题
古代的政治集团——朋党
“朋党”,是指政治斗争中结合成的派别、团体。就中国古代政治特点和性质而论,“朋党”是贬义词,它是为了个人的得失而结成的政治派别,并且在政治斗争中互相倾轧,乃至左右朝廷的政治,凌驾于皇帝之上。因此,保守派称范仲淹、韩琦等改革派为“朋党”,是置之于死地的诛心之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发现欧阳修写此文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
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
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辩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背景介绍
1.诵读全文,正字音,圈划重点实虚词。
2.体情悟意,把握每段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①
兜( )
②夔( )
③稷( )
④契( )
⑤后世不诮( )
huān
kuí
jì
xiè
qiào
字音字形
研习第一段
1.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说:言论,说法
自古有之:之,代指“朋党之说”。
幸:希望。惟幸:只希望。
其:代“朋党”,为第三人称“他们”。
以……为……:1.把……当作
2.由于……结为
我听说朋党这种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一般说来,君子与君子因志趣相同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第一段
小结思考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的论点。
探究思考
研习第二段
2.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何故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
则:才
所好者:所字结构,所爱的(东西)
但是我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的是俸禄,所贪的是钱财。
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是)伪也。
党引:互相勾结
以为:成为,结为
或:或者
伪:虚假的
贼:害。动词,不是小偷
虽:即使,就算是
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是)道义,所行者(是)忠信,所惜者(是)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以:用
相益:互相补益
事:为……做事。“事”
某人时,侍奉
共济:共渡难关。济,本义是渡河
但:只
治:动词,治理得好。或者译为“安定太平”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互相帮助。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难,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第二段
小结思考
1.第二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二段,讲道理,进一步分析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区别,并提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的观点。
探究思考
研习第三段
3.尧之时,小人共工、驩(huān)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尚书·尧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八元:八大才子。有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八种品德
退、进:使……退,斥退;使……进,进用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太平。
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及:等到
更相:互相
凡:一共。大凡:一般
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称颂,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太平。
《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臣亿万:亿万臣。名+数,数(量)+名
惟:判断语气,为,是
以:以(之),因(此)
用:因,因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子,(却)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子,(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为朋党了,于是纣王却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目:视,看作,名用动
方:才
解:解除,赦免
后汉献帝:应为东汉灵帝
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
汉灵帝刘宏(在位168—189年),被窦氏外戚家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刘宏登基后,改元建宁(168年),其执政期间,大部分时间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粥爵。士人张俭不满弹劾宦官,曹节借题发挥,说张俭党人危害社稷,要求扩大到全国范围清剿党人,刘宏准奏。驾崩于189年。
汉献帝刘协(189-220),汉灵帝次子,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先后受董卓部将李傕及曹操的控制,
“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他是东汉,也是汉朝最后一任皇帝。
黄巾起义。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
。
冤啊!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于)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于)浊流。”而唐遂亡矣。
晚年:末期
或:有的
辈:一类人。“伦,属,类,侪,族,等”,可表示复数。
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第三段
小结思考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历史兴亡、朋党用退。
探究思考
研习第四段
4.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莫如:没有谁比得上
戮:杀戮
戮
戳
谬
寥
廖
缪
然:但是
乱亡:使……乱亡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
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诮:讥笑
为(人物)所(动):被(人物)……
称:赞美
以:因为
互相称颂、谦让而不相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
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者……也:表判断,也可表原因
厌:古通“餍”,满足
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第四段
小结思考
1.第四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四段
在大量引用事实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的道理。
探究思考
研习第五段
5.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治乱:太平与混乱
鉴:照。引申为借鉴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把它作为借鉴了。
第五段
小结思考
1.第五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五段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得出结论,照应开头,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用君子之真朋”。
探究思考
朋党论
第一段:“朋党”之说自古就有,只是分“君子朋党”和
“小人朋党”两类。
第二段:具体分析两类朋党的本质不同,指出君子朋党对
治国的意义。
第三段:例说朋党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四段:人君善用君子朋党,国治而天下称美,对人君满
怀期望。
行文思路
主旨概括
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埋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观点十分鲜明。
写作特色
1、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2、层层对比,事、理结合。
3、转折句和排比句的交相运用,富有气势。
写作特色
中心论点: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君子有朋,小人无朋
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对比)第二段
讲道理
朋党的性质
君子以“同道为朋”,有朋,真朋
小人以“同利为朋”
,无朋,伪朋
对待朋党的态度
进君子之朋
退小人之朋
(对比)第三、四段
摆事实
朋党的作用
尧、舜、周武王任用君子之朋(治兴)
纣、汉献帝、唐昭宗禁绝君子之朋(乱亡)
1.古今异义
①君子八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②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周用以兴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相传同为高辛氏(帝喾)后代的八个才子。
八元钱。
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因而。
用来。
课堂检测
④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
清澈的水流。
课堂检测
2.一词多义
①以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_____
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辨君子与小人也_____
为人君者可以鉴矣____
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_____
②幸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____
如姬最幸________
凭借
因为
用来
而
希望
受宠爱
课堂检测
③之
君子之朋________________
宋何罪之有_______________
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课堂检测
3.词类活用
①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利尽而交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暂相党引以为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效力。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名词用作动词,看作。
名词用作动词,结为朋党。
课堂检测
4.文言句式
①此君子之朋也:__________
②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________
③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_________
④而周用以兴:___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省略句。
课堂检测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辨君子与小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履行的是忠信,所珍
惜的是名节。
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
圣君,原因就在于他能辨别君子与小人。
课堂检测
③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上那些治乱兴亡的形迹,做君主的,是可以借鉴的。
课堂检测
1.熟读课文。
2.积累字词。
3.预习下课。
布置作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