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之二

文档属性

名称 《论语》之《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之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22 08: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同学们,下午好!2008.11.20知其不可而为之沐浴:14.21指斋戒。之三子告:到三位大臣那里报告。※文字疏通※ 告夫三子:报告给那三位大臣。
18.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趋而辟之: 以往的已经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他快步离去避开孔子。※文字疏通※18.6子路问津:渡口。※文字疏通※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如果清明,我就不用跟(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18.7止子路宿 :见其二子焉:欲洁其身:想要保持自己的纯洁。※文字疏通※使子路留下来住宿。使他的两个儿子出现。14.39果哉!末之难矣: 好坚决啊,没有办法诘难他了。※文字疏通※■不仕无义: 不做官不合乎义。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 ‘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文章研讨※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在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诗经》公鸡叫,朝臣到;
东方亮,朝臣忙。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因为当时的鲁国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 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但他却没表示要出兵,为何?
(欣赏改写语段)明知如此,为何孔子还要如此隆重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呢?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
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有自己的本分,应依礼行事,他曾说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更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韪。此种行径应该天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的体现。 孔子在禀告时为何直呼陈成子为“陈恒”?体现了孔子的愤怒。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而且也体现“在其位,谋其政”。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呢?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就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18.5)※文章研讨※孔子在听了接舆的劝说之后,为什么“欲与之言”?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话? “鸟兽不可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文章研讨※ 试试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内涵。※思想总结※ 孔子一心要积极入仕,恢复周礼,平定乱世。虽然自己也知道很难成功,但他仍然表现出坚定的原则性,从不动摇。
如果从积极意义角度说,这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总结※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楚辞》)※文化拓展※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和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间,你如何抉择?※文化拓展※ 我,茫然于铺满层层石砾的崎岖之路,哀叹已被雨打日晒得满身疮痍的雨伞。畏惧那将踏上的漫长旅途,面对人生的多舛,仰视成功的彼岸,跋涉已布满荆棘的丛林,我埋怨多难,但孔子并非如我,他曾曰:“知其不可而为之” 。越过历史之河,孔子教我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精神。
朗朗乾坤,浩浩宇宙,生命因它而熠熠生辉。
————沈倩倩《心情小栈》
追求,永远不会遗憾!
※哲理共勉※
同课章节目录